浅议我市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2017-04-10杜忠洋
杜忠洋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玉米在我国农业产业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玉米是滨州市的主要粮食型作物,该地区玉米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到山东省的粮食安全。近些年,随着滨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适合玉米种植的土地逐渐减少,怎样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高产量的玉米就成为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促进地区玉米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 滨州市 玉米栽培增产技术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159-01
近年来,滨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把“十大富民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按照“特色+规模”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立足本地实际,把握正确方向,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措施,全方位服务结构调整,加速打造致富产业体系,加快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实现单位面积内增产增收。
1 第一阶段
这个时期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们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玉米种植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提高玉米产量的研究刚刚开始。玉米种植在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技术研究人员发现,科学使用氮肥和磷肥对提高玉米产量有着很大帮助,更好的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并能够从整体方面提高玉米产量,通过增加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能够增加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对土壤土质进行改善。科学施肥能够给予玉米更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物质来源,对提高农作物整体质量有着很大帮助。进入五十年代中期技术人员通过对氮肥和磷肥施入时间、施入量和使用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控制,从而对玉米施肥技术进行优化调整,让化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进一步发挥,随后技术人员通过对化肥进行组合和科学配比,让玉米的增产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有专家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通过对氮肥和磷肥进行科学配比和科学使用,可以有效的为玉米产量提高提供养料支持,这也是下一个阶段技术人员开展研究的基础,但是此阶段的研究只是从实践角度对化肥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的增产作用进行研究,缺少理论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撑。
2 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施肥技术全面推广应用的阶段,这个时期主要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在这个阶段中,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得到了更多理论方面的支持和研究,并且实现了从实践到科技理论角度的总结研究,为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更多理论知识角度方面的支持,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统一。在这个时期很多技术人员在传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磷肥增产作用的深入研究,并通过大量对比实验,在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中增加了钾肥的应用,对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这个阶段,技术人员通过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措施,对玉米生长环境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就玉米生长和其周围的环境如土壤养分、水分含量、通透性、湿度和温度等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突破性的增加了气候环境因素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在这个阶段中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进行量化研究,并加大了微量元素对玉米增产方面的研究,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更全面和深入。随着当时农业检测技术的成熟应用,一些技术人员通过化学手段对一些微量元素如镁、锌、锰等元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结果显示锌肥对玉米产量影响十分显著。在这个时期,技术人员在传统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基础上,对施肥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并结合气候环境开展实验,增加一定的微量元素肥料,保证各个元素科学配比,使得玉米增产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保证。从这个阶段以后,农民群众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开始使用以复合肥和尿素为主的化学肥料,并且逐渐增加了肥料的使用量,化肥过度使用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土塘板结现象严重,耕作层变浅,玉米增产效果逐渐下降。同时,对农田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第三个阶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現今,这个时期玉米栽培增产技术逐渐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不合理使用化肥所带来的副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技术人员加大了对有机肥的研究,通过实验,结果显示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通透性,同时,有机肥肥效作用时间长,和化肥搭配使用能够解决化肥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副作用。此外,为了保证施肥的科学性,我们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得施肥更加科学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深入发展,农业机械代替农业手工劳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玉米深松整地技术、免耕播种技术以及宽窄行栽培技术的应用,都为玉米获得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还积极推广玉米杂交品种,玉米的抗病能力显著提升,在加上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田间病虫害数量有效减少,玉米增产效果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传永,侯玉虹,孙锐,朱平,董志强,赵明. 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10(07)
[2] 战秀梅,韩晓日,杨劲峰,刘小虎,马玲玲. 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玉米源、库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7(03)
[3] 薛吉全,张仁和,马国胜,路海东,张兴华,李凤艳,郝引川,邰书静. 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06)
[4] 张超男,赵会杰,王俊忠,付晓记.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碳水化合物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