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4-10郝春颍
郝春颍
[摘 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本文着重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重点任务和难点这几方面浅谈了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 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库存 降成本 补短板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13-01
2016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中央在此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农业农村到底怎么了?
1 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1 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进口量、库存量均增加。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农业的年年丰收,库存充足,既增强了我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近年来,尽管国内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但品种结构存在产需矛盾,粮食供需错位。例: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200多亿千克,距总需求还有约为200亿-250亿千克的缺口。与此同时,2015年我国也进口超过1.2亿吨的粮食。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的净进口量就开始持续增加。进口的粮食以大豆为主,2015年大豆净进口量达到8169万吨,其次是大麦和高粱分别为1073.2万吨与1070.0万吨。
粮食库存多。据中储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政策性收购粮食8326万吨,2014年为1.25亿吨,2015年达到1.8亿吨,可以看出国家库存每年以近50%的速度激增。尤其是玉米,我国的玉米价格一直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就导致国外质高价低的粮食大量涌入,国家保护价收购和临时收储的粮食难于出仓,造成粮仓爆满。近年来东北农民生产的玉米几乎都压在仓库里面。目前,玉米的临储库存达到1.5亿吨以上。越来越多的粮食涌进国家库存,而不是进入市场,极不利于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
1.2 价格天花板与生产成本地板双重挤压
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高粮补价面临着“天花板”。现行粮食补贴也已接近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限界,同样面临着“天花板”。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国际市场,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几个最重要的农产品的价格总体上要比国际市场高30%—50%,均出现国际进口局面。
与此同时,劳动力越来越贵,地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不断上升。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国内过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海外不具备竞争优势,增产越多亏损越多。
1.3 农业结构优化调整迟缓
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虽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粮食产业利益逐渐稳定,但是其他产业完全由市场调节,经营风险相对较大,收益稳定性也相对较差,这就导致一些边际土地逐步向粮食产业转移。例:2004—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25%上升到32.9%,而大豆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则从9.4%减至6.0%。10年间玉米面积增加了1167.73万公顷,产量增加了853.5亿千克;大豆播种面积减少了278.87万公顷,产量减少了52.5亿千克。在国家土地面积一定的前提下,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必然导致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不利于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现在的产需矛盾,粮食供需错位、失衡。一方面出现大量农产品过剩滞销,另一方面对农业上的许多新兴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这种供需双方结构性的扭曲已经成为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重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解决农业中出现的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以地位本。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很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
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就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去库存。2013年以来,由于宏观形势的变化、粮食价格倒挂,社会企业收购积极性大幅下挫,转而寻求进口农产品或是其他替代品,国家政策性收购成为解决农民卖粮的主渠道,造成库存增多。解决农业“去库存”问题,需要完善收储政策、调整种植结构。从长远来讲,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从近期来讲,就是要加快消化个别农产品的积压库存,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快玉米库存消化,减少陈化损失。
降成本。高成本是粮食供给的致命伤,是导致我国粮食高价格、高库存的重要原因。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直接原因就是在增产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既不科学也是一种不可持续行为。要降低农业的成本,就是要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除此之外,还需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化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补短板。随着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制约农业的一些“短板”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最突出的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尤其是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等建设和改善提升的任务十分繁重。过去农业发展盲目追求增产,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易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问题,得不偿失且不可持续。另外,随着农业经营体系的变化,一些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短板”,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补短板还要优环境,解决农业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的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是突出的短板。
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在于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以及机制创新。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农业的发展一靠技术,二靠制度。技术进步透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而制度的变革和变迁能够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寻到到路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亿万农民创业创新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力量发展缓慢、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2015年中国进口的粮食中三分之二左右是大豆,而全世界出口的大豆中三分之二,都到了中国。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在上个世纪,我国处于大豆的世界出口地。但现在我们又成为了世界大豆进口最多的国家,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大豆生产的科技投入不够,大豆的整个生产过程,科技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大豆的平均亩产不到250斤,而现在全世界大豆的平均亩产超过370斤,要比我们多出120多斤,高出50%以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根本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的问题,对于其他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来说,同样都是科技创新的问题,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才能使得我们在国际农产品占有一席之地。
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必须加大实践探索和制度跟进。土地制度改革,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實施种养加一体化,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带动优质种养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仅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对定价制度、补贴制度、收储制度等都要进行改革。很重要的就是要改革“三权分置”,“三权分置”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是要让农业闲置以后的土地集中到愿意经营土地的人手中,也就是大农业。这样使我们农业产品结构出现一个大的转变,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优等的结构。
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不能只动结构、不动机制。尤其是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让价格回归市场,同时保护农民利益。农产品价格是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最直接、最管用的杠杆和信号。这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一举,必须让市场在制定价格或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目前相关各省都相应出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唯有冷静思考,顺势而上,才能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晋.申云.《农业供给侧改革》[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8
[2]田建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N].河南日报,20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