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与政策建议
2017-04-10张丽封永顺
张丽 封永顺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27-02
1 榆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药材产业现状
1.1.1 品质优良、药材种类繁多。榆林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由于黄土丘陵区域远离工矿,空气、土壤、水体无污染,加之黄绵土土层深厚,农户种植不施化肥、除草剂,榆林生产的中药材天然无公害,被制药企业称为“陕北野生药材”而闻名,深受客户青睐。以黄芪为例,绥德、子洲抽样检测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达0.94-0.1%,是内蒙、青海、甘肃等地的两倍,药用功效非常显著。榆林传统道地药材种植有黄芪、甘草等品种,2000年以来,随着国内外药材需求增加,全国药材市场好转,药材种植种类不断增加。截止2016年种植的药材种类有黄芪、黄芩、板蓝根、金银花、款冬花、苦参、远志、白术、防风、桔梗、麻黄、甘草、芍药、柴胡、射干等十五种之多。
1.1.2 分布广泛、发展势头强劲。我市中药材种植除横山县个别农户零星种植外,其余十一个县区均有大面积种植。北部风沙滩区以板蓝根种植居多,占全市药材面积的9.2%,南部以黄芪、黄芩种植为主,约占全市药材种植面积的78.6%。据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一度达到30多万亩,到九十年代末由于出口受阻,国内市场疲软,全市药材保留面积不足1万亩,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内外对中医中药的认可和富裕起来国民保健意识的提高,中药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一路看涨,促进了我市药材栽培面积又得到了恢复性增长,目前又发展到近20万亩,而且发展势头强劲。(附;榆林市中药材统计表)
1.1.3 初具规模、经营形式多样。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一些种粮大户、个体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纷纷加入中药材种植行列,改变了过去由农户小面积分散种植的现状。“百、千、万”亩基地片区随处可见。佳县大佛寺农民自组草沟黄芪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发展1000亩黄芪,实现年采收300亩;清涧县2016年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在15个乡镇办事处种植2.38万亩,尤其高杰村镇种植达到7200亩,成为种植大镇。其中沁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自有种植4000亩,带动农户3000亩;绥德强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经营模式,自有基地种植3000亩,带动农户种植7000亩,建成了陕北野生黄芪万亩示范园;子洲天赐中药材有限公司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现已建成黄芪基地示范园8个、甘草示范基地3个,面积达1.5万亩,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最低保护价回收农户产品,实现双赢。
1.2 药材产业存在问题
1.2.1 政府引导不力,无序发展。榆林市中药材生产过去一直由药材公司管理,自八十年代国营药材公司改制以后,中药材生产除子洲县有部分补贴外一直处于无政府部门管理、无技术研发支撑的自由无序发展状态,药材生产缺乏科学引导,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制约着药材产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1.2.2 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全市有药材加工销售企业20余家,年收购、加工、销售各类药材一万多吨。其中湿黄芪9000多吨,多以分等定级后的等级条外销,少部分切片后加工为黄芪饮片、黄芪茶等简单加工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不能深加工为黄芪口服液、黄芪注射液等医药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效益低,辐射带动农户能力自然有限。
1.2.3 栽培技术力落后,生产管理粗放。由于多年来药材生产很少有政府部门和技术指导单位关注,药材的生产缺乏系统的栽培研究与新技术推广,生产上仍然采用传统的不追肥、不锄草、不防病虫害任其自由生长模式,基地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导致出苗率低、产量不高、效益差,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1.2.4 药材种植起步晚,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全市各县区均有药材种植,但除子洲、绥德两县保留有较大面积药材种植基地外,其他县区均为近两三年开始引进试种,药材的种植种类、适宜种植区域、栽培技术仍然处于试验、摸索中,中药材产业多处于起步阶段。
2 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
2.1 有广袤的土地资源。榆林南部的黄土丘陵区总面积25275平方公里。有广阔的林下耕地、坡地和五荒地,主要以黄绵土为主,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耕性和通透性良好,土壤无重金属元素、农药残留和工矿企业污染,非常适合发展药材生产,是传统种植区域正在调整寻找的中药材种植处女地。
2.2 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榆林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9-11.3℃,≧10℃的有效积温2847.2-4147.9℃,非常有利于常用药材各种养分的积累,发展中药材具有良好的条件。
2.3 有传统药材品牌支撑。榆林是传统的道地药材黄芪、甘草、党生等品种的习惯种植区,所产药材以品质优良,闻名全国,享誉世界。以黄芪为例,素有“东北参、榆林芪”之美称,良好的“口碑”对推动我市药材栽培、销售和建立大型药材交易市场意义深远。
2.4 有旺盛的需求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机构对中医药药理药性的进一步研究,中药材的医疗保健范围不断扩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士的认可,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许多保健新药和保健品时尚流行。从整体药材市场来看,除花草类品种一般生产周期短、生产投资低、生产易恢复、易调整,生产特性决定了其价格的易波动和总体平稳性外,以黄芪、甘草等根茎类药材由于生产周期長、投资较大,市场价格一直已处稳定上涨态势。
2.5 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药材作为特种作物,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一般粮油作物。以黄芪为例,生长3-5年的黄芪,一般亩产干品400-500公斤,按近几年的最低收购价25元/公斤计,亩收入1-1.25万元,除去亩投入4500-5500元,亩年均纯收入1200-1500元,且相较于农作物而言灾害少,收入稳定,明显好于玉米、马铃薯等其它农作物。是脱破南部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瓶颈,摆脱贫困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3 發展药材产业思路
总体思路:立足本市区域和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扩大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培育塑造品牌,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栽培,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区域布局:按照“北粮南药”、“丘陵区为发展重心,风沙滩区为补充”的布局理念,在南部六县黄绵土覆盖区域发展以黄芪、黄芩为主的根茎类多年生中药材;在北部风沙滩区新修占补平衡耕地上作为马铃薯、玉米的倒茬作物,发展板蓝根、防风等1-2年生中药材。
发展目标:以2016年药材保有面积20万亩计,年以2.5-3万亩的增长速度递增,到2020年全市药材栽培面积达到30万亩,按三年生长周期,年采收面积10万亩,年总产4万吨,年总产值10亿元。企业80%的加工能力加工能力达到3.2万吨;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保有量达到40万亩,年采收面积15万亩,年总产6万吨,年总产值15亿元,建成县一级药材批发市场,形成政府倡导、专业合作社主导的药材种植模式。
4 几项政策建议
4.1 把发展中药材产业做为振兴南部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南部丘陵区山大沟深、土地支离破碎,旱灾、雹灾频发,发展现代农业面临诸多困难。按照因地制宜原则,从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粮则粮,科学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的实际出发,我市要改变过去保障粮食安全时期全民种粮的战略布局,顺应农业调结构、去产能的时代要求,发挥优势回避劣势,实行“北粮南特”政策,北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粮油菜产业,南部应该在红枣、山地苹果特色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草地、坡地、梯田经济,引导和扩大中药材栽培,整合流域治理、畜牧业、林业、农业、精准扶贫等项目,开辟出一条农民致富新路子。
4.2 给予积极的支持政策,着力加快药材产业发展步伐。一是要给予人力支持政策。明确药材产业组织管理主体,改变无组织状态。在农技推广机构内新增成立药材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科室,承担起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药农技能的职能,通过培训指导迅速提升药农种植技术水平。二是要给予财力支持政策。建议市县地方政府出台中药材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是政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子洲县财政在万亩基地每亩补贴320元(2公斤种子),清涧县财政按照购种合同为农户每亩补贴三分之一种子款,上述经验值得各级政府借鉴。三是要给予物力扶持政策。主要应该在种质资源方面,支持种子企业经营和引进优良品种,严把种子质量关,从根本上解决种子短缺、供给不合理和种植成本过高问题。
4.3 积极支持药材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大力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市药材加工销售企业仅20余家,药材加工企业少,加工产品简单是我市药材产业发展的短板。切片、芪茶、等级条销售成为我市中药材加工产品的代名词。没有药材批号,这些产品都不能进入药店销售。因此政府要重视加工技术的开发研究,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和技术,提供技改资金,加快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保障种植者和加工者的利益。
4.4 建立健全中药材营销体系,协力推进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产和销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也一直是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关注的焦点,产业能不能发展,销售是关键。因此,县一级政府要按照种植规模,规划建设集贮藏、交易、加工、包装、物流、餐饮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中药材市场;鼓励和培养一批药材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纪人;组织召开药材交易大会,搭建销售交易平台,大力宣传,塑造品牌,尽快提高榆林中药材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张丽(1970年10月-)女,陕西子洲人,一直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