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中药复方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2017-04-10陈胤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4期
关键词:气滞包块盆腔炎

陈胤好

针刺联合中药复方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陈胤好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中药复方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根据来院治疗时间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复盆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70.00%,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治疗组盆腔包块面积为(7.81±2.96)cm2,小于对照组的(10.26±3.24)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复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优于中药汤剂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刺;气滞血瘀;慢性盆腔炎;中药

盆腔炎(PID)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蹄组织、盆腔腹膜引发炎症的疾病,主要以下腹坠胀、疼痛为主要表现,如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经久不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急性期西医采用抗菌治疗而慢性期尚无规范的诊疗方案。中医认为“病久必虚、必瘀”,故本院采用针刺联合活血化瘀的复盆汤开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60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医妇科学》(第九版)的标准进行诊断[2]。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且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患者;②年龄25~55岁;③患者知情自愿同意参与本次临床观察;④近3个月无手术病史。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在哺乳期及月经期者;②合并其他妇科及肝、肾、心、肺等系统重大疾病而影响本次临床观察者;③既往有精神疾患尚未完全控制;④既往有晕针或对使用的中药过敏者。根据来院治疗时间先后排序,尾数为单数者进入对照组,尾数为双数及0者进入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复盆汤(桂枝10 g、茯苓20 g、桃仁10 g、黄芪15 g、重楼15 g、丹参15 g、仙鹤草5 g)治疗,早晚饭后各100 ml;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刺中极、关元、下髎(双)、归来(双)、三阴交(双)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 min,每2天1次。两组均30 d为1个观察周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包块面积。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症状评分,利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百分比,其指数减少≥95%为治愈,指数减少70%~94%为显效,指数减少30%~69%为有效,指数减少<30%为无效。临床显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彩超检查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盆腔包块的面积(以最大切面长短经线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70.00%,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包块面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盆腔包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治疗组盆腔包块面积为(7.81±2.96)cm2,小于对照组的(10.26±3.24)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包块面积比较(±s,cm2)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包块面积比较(±s,cm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30 d后对照组 30 13.76±4.37 10.26±3.24治疗组 30 14.03±4.49a 7.81±2.96b

3 讨论

中医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CPID是因为PID日久而来。妇科之病多源于气血,病久而气血虚弱,气虚而运血无力,气机不畅,血液无法输布全身,血行受阻而见气虚血瘀[4-6]。多因外界刺激而加重此病,见寒邪收引,寒凝经脉而血瘀;见热邪耗散气机,炼血耗津又成血瘀。因此,CPID的治疗应以气虚血瘀为基础病机,复盆汤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来。《金匮要略》云:妇人宿有症病,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温通经脉,助桃仁活血而行瘀血;茯苓健脾利水,调理后天之本,通利行血,黄芪以补气虚[7-10]。而现代研究认为桂枝茯苓丸具有改善血流,降低血液粘度,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加用重楼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内用本药有良好的抗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有良好的补气作用,且其可杀虫,又具有抗菌的作用[4]。

治疗组在复盆汤基础上加用针灸,下髎穴其名本意为膀胱经中从体表流于体内的地部经水,可健脾燥湿,见寒者点刺放血,见热着泻之而清虚热,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1-13]。中极穴对生殖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多与关元穴、三阴交合用,对妇女带下及因元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之病均有很好的疗效。而关元穴为小肠募穴,先天之气海;现代研究认为其穴可加速血液流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14-16]。归来穴多与中极、三阴交相互配合,具有止痛、调经的作用;其为足阳明胃经之穴,调节后天之本,生化气血,可补虚损,提中气,对治疗子宫脱垂具有良好功效。诸穴合用,补气行血,活血通经,达到治病根本的目的[17]。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传统中药汤剂治疗效果尚可,但在加入针刺治疗后,无论是包块面积减少程度,还是患者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单纯汤药治疗。

综上所述,CPID在使用简便验廉针刺的同时,加用复盆汤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汤药治疗,特别是对腹部坠胀、疼痛的改善十分明显,大为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1]率腊梅.近5年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概况.甘肃中医,2007,20(1):34-37

[2]马宝璋.中医妇科学.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6-57.

[3]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4-253.

[4]张莹.穴位敷帖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5]张香.12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9(4):50

[6]谢文霞,柳献云,董海欣,等.针刺联合红藤败酱合剂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624-625.

[7]杜砚玲.中药灌肠联合针刺并艾灸取穴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中国药业,2014(12):110-112.

[8]徐化金,李修侠.三阴交为主穴针刺联合盆腔Ⅰ号方药物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6):45-46.

[9]毛佑琴.针药联合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10]田莹,谭同焕.中医药综合疗法联合全息针刺整体治疗慢性盆腔炎99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711-3712.

[11]吕燕,李秀敏.中药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16,35(5):85.

[12]齐艳英.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2(7):91.

[13]徐海清,陈理境.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疗效观察.浙江临床医学,2014(6):937-938.

[14]褚佳育,张艳,赵渊渊.清热袪湿化瘀汤联合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10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3):323-324.

[15]周莉,牛艳红.通任种子汤联合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4,9(5):156-157.

[16]陈静霞.中药灌肠并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4):52-53.

[17]江淑红,郑常君,于法敖.中药灌肠、针刺、微波三联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4):29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4.089

2017-01-03]

110101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猜你喜欢

气滞包块盆腔炎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胎儿腹部囊性包块的产前超声诊断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