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分析
2017-04-10朴秀敏
朴秀敏
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分析
朴秀敏
目的 分析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9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绞痛改善时间和心绞痛消失时间。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7.4%)高于参照组(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3412,P<0.05) 。研究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时间为(2.36±1.50)min,心绞痛消失时间为(4.03±1.90)min;均短于参照组的(4.13±1.10)、(7.13±2.70)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5.9425、5.8638,P<0.05)。结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效果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
老龄化的加剧发展,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提高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以往的治疗方法为对症支持治疗,但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鉴于此,本次实验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进行分组研究,以下为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选择本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证实。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9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52岁,平均年龄(65.4±5.2)岁。参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10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66.9±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2]
1.2.1 纳入标准 ①年龄50~77岁;②患者发作症状为癫痫心绞痛;③行心电图(ECG)检查提示心肌缺血;④治疗依从性好。
1.2.2 排除标准 ①年龄>77岁的患者;②活动性出血患者;③出血性体质患者;④脑血管病患者;⑤有严重肝肾疾病患者;⑥心肺功能异常患者。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为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同时还包括抗凝药物、钙离子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5 d。
1.3.2 研究组 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在患者的双侧内关穴、心俞穴以及厥阴俞穴上贴附2个电极,将仪器设置到适宜的档位上,以患者感觉舒服为主,治疗时间为20 min/次。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5 d。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绞痛改善时间和心绞痛消失时间。
1.5 疗效评价标准[3]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减少显著,减少>80%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有明显减少,减少50%~80%为有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未见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25例、占64.1%,有效13例、占33.3%,无效1例、占2.6%,治疗总有效率为97.4%;参照组显效18例、占46.2%,有效12例、占30.8%,无效9例、占23.1%,治疗总有效率为76.9%;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3412,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时间及心绞痛消失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时间为(2.36±1.50)min,心绞痛消失时间为(4.03±1.90)min;参照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时间为(4.13± 1.10)min,心绞痛消失时间为(7.13±2.70)min;研究组心绞痛改善时间及心绞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5.9425、5.8638,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时间及心绞痛消失时间比较(±s,min)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时间及心绞痛消失时间比较(±s,min)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心绞痛改善时间 心绞痛消失时间研究组 39 2.36±1.50a 4.03±1.90a参照组 39 4.13±1.10 7.13±2.70 t 5.9425 5.8638 P<0.05 <0.05
3 讨论
据相关资料显示,不稳定心绞痛发病1年内死亡率可达6%,心肌梗死率可达11%[4]。由此可见,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患者的预后和症状得以改善,生存质量也会有所提升[5-7]。以往的治疗手段以西医为主,虽然可以使患者的症状有效缓解,但是远期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价格也相对较贵。从中医角度来看,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胸痹”和“心痛”范围内,诱发因素与血瘀痰阻和痰瘀互结存在相关性[6,8-10]。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可以将不同电脉冲波进行输出,对经脉经气进行激活后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对新陈代谢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患者的心肌收缩泵血力度和血流量会增强,解痉通经,在一定程度上使冠状动脉灌注量进行增加,从而使患者的血循环得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绞痛也可以有效缓解[7,11-13]。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予以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显效25例、占64.1%,有效13例、占33.3%,无效1例、占2.6%,治疗总有效率为97.4%;参照组显效18例、占46.2%,有效12例、占30.8%,无效9例、占23.1%,治疗总有效率为76.9%;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3412,P<0.05) 。从心绞痛改善时间和心绞痛消失时间来看,研究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时间为(2.36±1.50)min,心绞痛消失时间为(4.03±1.90)min;参照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时间为(4.13±1.10)min,心绞痛消失时间为(7.13±2.70)min;研究组心绞痛改善时间及心绞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5.9425、5.8638,P<0.05) 。研究组改善相对较优。
综上所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林广华.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广州医学院学报,2015(3):107-109.
[2]李淑玲,朱成朔,刘国安,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10-212.
[3]刘克坚,罗春生,邱强,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18-2920.
[4]孙頔佳,杨一,张艳华,等.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6): 4432-4434.
[5]陈俊贤,陈宋璋,田海平.波立维联合针灸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应用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11,8(16):121-122.
[6]秦伟毅,陶雪飞,石乃金,等.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脑复苏效果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585-586.
[7]张瑞科,张丽萍,韩亚敏,等.吡格列酮联合针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3(11):1281-1283.
[8]秦伟毅,钱洪津.中医针灸复苏治疗仪对心肺复苏患者的炎症反应影响的临床研究.四川中医,2011(6):115-116.
[9]林燕虹,罗卓卿,黄少娅.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波立维联合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对策.医药前沿,2013(11):272-273.
[10]王兴,张友堂.针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0,16(3):15-16.
[11]温军.针灸治疗不稳定型顽固性心绞痛32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0):27.
[12]郑国钦.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4):199.
[13]揣新秀.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前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河北医科大学,2013.
Analysis on clinical effect of fist-ai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 therapeutic equip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PIAO Xiu-min.Yingkou Jiyuan Hospital,Yingkou 1150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ist-ai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herapeutic equip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Methods A total of 78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with 3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treatment,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fist-ai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herapeutic equi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Comparison were made on clinical effect,angina improved time and angina disappeared time in two groups.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7.4% than 76.9%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7.3412,P<0.05).The research group had angina improved time as (2.36±1.50) min,angina disappeared time as (4.03±1.90) min,which were all shorter than (4.13±1.10) and (7.13±2.70) mi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5.9425,5.8638,P<0.05).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fist-ai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herapeutic equipment i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shows ideal curative effect,and it ha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Fist-ai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herapeutic equipment;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4.026
2016-12-26]
115000 营口济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