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2017-04-10田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

田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历史课堂教学;积极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2000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它是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运用心理学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是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从当前来看,积极心理学已经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历史课堂教学,试图从积极的主观体验来看待历史学科叙述的积极面;通过主张积极的人格特质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能力;通过主张积极的组织系统来促进学科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以积极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

历史教科书是对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客观叙述,并且注意叙述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历史学科所承载的批判性功能,使得对历史的描述和阐释经常用到辩证法的思维。这本来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往往会被一句带过,而消极的、不足的和局限方面的因素则会引起过多的关注,以此造成对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偏误和错失。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容易注意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导致专权、专断和政治腐败,而较难意识到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奉献给世界政治文明史的重要成果,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文明的繁衍生息等。同样,一提到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就容易启动落后腐朽、顽固反动等方面的意识,而不自觉地忽略中国古代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世界这方面的事实。

文化的发展是不断演进和嬗变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根,去掉根基的文化虚无感必然导致错误的意识。一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让学生几乎形成了“中国的就是不好的,差到骨子里去了”的观念,而西方的什么都比我们强,处处都是好的,结果是夸大西方自由、民主价值及其制度文化,造成对中国本位文化的犹疑与否定。

例如,有一题,要求学生据材料中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对柏拉图“人治”思想的评述,结合政治文明史进程,就“人治与法治”这一论题予以阐释。学生就会误以为中国政治制度就是“人治”的典型,而西方政治制度就是“法治”的代表,看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到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或者古代世界政治制度到近代世界政治制度进程中的“法治”高于“人治”的史实。学生之所以答不好题,除了对“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原理中“法治高于人治,人治必然向法治转变”这一要义把握不到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心目中,已经形成中国的就是不好的,而西方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价值偏差。

由此可见,没有正确的中西方文化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会走入偏激和误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人所要做的就是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找准古今的对接,服务当代社会和群体。历史告诉我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接和中外融通这样的课题,近代中国人是做得不够的,而今天的中国人依然面临着这一课题,甚至更加复杂和紧迫。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培养下一代用积极的心理视野尽可能关注到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尝试以积极的主观体验找出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正面的、向上的符号和元素,以此涵养自尊与自信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公平、持正、乐观、豁达、友善、团结,善于发现真善美等,人格特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中生成长的另一个指标。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非常关注学科的成绩。就学科时间的分配而言,历史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高一新授到高二新授,一轮复习到二、三轮综合复习,是循序渐进、累计叠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错漏,否则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很困难的。学生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更注重数学和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习惯于把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分配给数学和英语等。到了高三年级,教师的一轮复习对学生来说,等同于新授,知识点不清晰,学科体系建立不起来,知识迁移和逻辑思维能力很难培养。就算是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花在英语、数学上的学习时间也多于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导致之前的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救偏。

高中生高考升学压力非常大,即使教师尽量淡化高考压力,但学生心理上依然因高度关注而倍感焦虑。学生为了升学,或者更直接地说,为了“一本”“二本”这样具体的功利性目标,急于求成,对结果的重视甚于对过程的重视,一有耕耘,恨不得立马就要有收获,着急起来抓一把,不着急的时候就懈怠,这一心理使他们无暇注意从点滴处培养学科素养,也做不到耐心细致地对知识进行深潜。

有些学生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都是过去的事情,为什么要学?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要求来看,学生无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要不是为了考试,谁来学历史?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局时,教师说到如果国共两党能够坐下来,认真谈判,把握好妥协的艺术和政治智慧,共同筹划和平建国,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进程就可以提前起步。学生的反应是笑着说他们就不用记这一段历史了。学生视历史学习为负担,为了考试而学,感觉到的是累和烦,故而很难从学习本身找到快乐,也感悟不到历史学科知识的真善美。在笔者看来,学习历史,要有勇气与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对话,体验古老的先知是怎么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学习历史,要善于从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的线索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感受历史的玄妙和美学;学习历史,要善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领略知识的立体和多元;学习历史,要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里凌空独步,看尽浮华,拂去尘埃,遇见美好。

三、历史课堂教学要着力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历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要达成的所有目标几乎更多地要靠课堂来实现,这无形中加大了历史课堂的承载,自然对历史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既是好事,也是当前学科环境有待提升的表征。

首先,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段就不好好学习历史,或者没有开展相应的历史教学活动,也没能配备专业的教学资源。中考的时候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也使得学生平时并不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的时候,搬上一大摞书往考场走,结果呢?基础知识没有打好,能力提升也打了水漂。到了高中,还得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讲起,这离新高考注重对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考查来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要积极营造中小学段历史学科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组织系统上来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

其次,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一门高考学科,但远远不止一门高考学科。学习历史,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厚度,为人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食粮。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基本上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得懂,也都能做到学有所用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是组织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且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做到一視同仁,让每一个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参与进来,有所获益。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具体的收获,还要延伸到课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从组织上来说,不仅要把中小学各个时段的学习有机衔接起来,还要把一个人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历史学科的学习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上形成一个动态的组织系统,不断优化。

再次,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提升,除了从外在的环境入手,还要从学生的内在环境入手。任何一门学科,无外乎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在思想上就扫除了重重路障。思路通畅了,心就摆正了,也就能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做到目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课堂上,会有这样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不大作声,一直是安安静静又神情紧张,显得有些自卑,有些落寞,那些快乐的、青春的气息总像是被什么东西压抑着。教师一有谈话就显得局促、紧张,让人担心,也让人心疼。每一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允许存在差别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有的就稍弱,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只关注优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普通的但却是健康的、快乐的、进步的灵魂。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主张积极的主观体验,更多关注历史叙述的积极面;主张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学习的品质和能力;主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优化。期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有更多的突破。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中学,岳阳,4106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浅谈雾霾与经济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