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探究中享受快乐
2017-04-10朱海英
朱海英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学习已步入寻常课堂,但往往空有其形,存在“去数学化”的倾向。从创设宽松环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动手实践、经历知识运用等角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快乐、享受快乐。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学习方式 快乐
自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来,探究学习受到“热捧”,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往往见其“形”而难见其“神”,探究教学有走过场、“去数学化”的趋势。
一、创设宽松环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关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学生的发展成长,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积极的状态,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的探究行为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教材,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如在“中心投影”教学中,教者利用生活中物体在灯光、阳光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影子这一自然现象,教者在讲授課程中,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感受,也可以用实物投影给学生投下可爱的手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摆脱束缚,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启自己的思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学生拿出扫把,观察扫把的中心投影;有学生拿出了三角板,观察三角形纸片的中心投影;也有学生拿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的中心投影,他们在观察影子的过程中,抽象出点、线段、平行四边形中心投影的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推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学习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趣味数学、生活应用的阅读材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的知识与思维搭建联系的桥梁,才激发学生的探求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以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被“卷入”数学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掌握思想方法的目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灌输,学生兴趣缺失,对数学望而生畏,教师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去主动探究数学的本质,体验数学之美,享乐创新带来的乐趣。
1.以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若照本宣科,将知识全盘托出,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好玩、好奇的身心特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能引发学生的疑惑,课堂内容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提出问题:“对折一次有几层?对折二次有几层?对折三次有几层?对折四次有几层?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对折一次有2层,对折二次有4层,对折三次有8层……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教者继续追问,“对折20次有几层?怎么去列式?”学生会依前面推出有20个2相乘。“这样写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的写法?”学生从22,23,24逐渐推导出n个2相乘,可简记为2n。并由此引出乘方、指数、幂的概念。
2.以问题情境增进理解。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应用过程。教师要避免机械地“灌输”,将教学内容直接“呈现”,要善于把学习任务和活动内容融入到问题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问,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启发,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增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某服装店销售甲、乙两种服装,甲种服装进价150元,售价180元;乙种服装进价120元,售价150元,哪种服装获利大?”教者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学生在思考后产生表达的欲望,思想活跃,畅所欲言。
生1:两件服装获利一样,都是30元。
生2:我认为甲种服装质量好,应该好卖些,卖得多获利就多。
生3:乙种服装花120元,就可以获利30元,因而乙种服装获利多。
生4:我赞同生3的回答,看投入回报比。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在销量相同的情况下,哪种服装获利更大,就会看投入与回报的比例。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辩论,让他们越论越明、越辩越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
3.以问题情境培养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运用旧知无法解决问题,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从而促进其主动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教者出示题目:“有三个数2、3、4,你能从中取出两个数,使其运算最大吗?”
生1:这个太简单,3×4=12!
师:这是最大的?想想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生1:(立刻纠正)不是,应该是43=64.
生2:还不对,应该是34=81.
师:刚才同学们进行的是什么运算?这里的3叫什么?4叫什么?34又叫什么?这里的2、3、4还可以组成哪些幂?
生:还有23、24、32、43、42。
师:我们利用这6个幂研究幂的运算,通过幂和幂进行运算,指数与指数进行运算,看看你找到了哪些等式?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吗?
三、鼓励动手实践,增强探究乐趣
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放手做”,在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与结论,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感受到操作的乐趣。如在学习“事件的概率”内容后,我提出问题:如何买彩票,中奖机会更大一些?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胡乱猜测,有的想看开奖结果。我适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分工对“七星彩”近期的中奖号码进行统计,然后汇成统计表。
第16145期,一等奖0%,二等奖低于0.001%,三等奖低于0.01%,四等奖0.018%,五等奖0.22%,六等奖2.7%。
第16146期,一等奖0%,二等奖低于0.001%,三等奖低于0.01%,四等奖0.016%,五等奖0.2%,六等奖2.4%。
第16147期,一等奖0%,二等奖低于0.001%,三等奖低于0.01%,四等奖0.035%,五等奖0.25%,六等奖4.9%。
学生通过统计,会发现彩票的中奖率非常低,比“天上掉馅饼”的概念还小,就把彩票当作一种游戏,花很多钱买彩票显然是不理智的行为。
四、经历知识运用,树立学习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开展探究活动,也要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在学习“众数”内容时,教者出示某商家的抽奖活动:满500元送奖券一张,设奖金10万元,平均每份奖金达到100元,可大多数人去只兑到20多元,为什么呢?原来资金的分配如下:
一等奖3人,资金5000元;二等奖10人,奖金3000元,三等奖90人,奖金500元,四等奖350人,奖金20元;五等奖600人,奖金5元。
通过思考、分析,学生意识到平均数不代表中奖金额的一般水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众数”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无处不在,众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不拘泥于书本,努力挖掘教材蕴藏的创造因素,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形式探究教学,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