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习理论与版权文化建设的关联性分析

2017-04-10张凤杰

现代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替代性关联性理论

◎ 张凤杰

社会学习理论与版权文化建设的关联性分析

◎ 张凤杰

社会学习理论与版权文化建设的关联性较强,主要体现为:刺激-反应原理与产权激励制度设计相契合,相互决定论与版权文化建设目的相契合,观察学习理论与版权实现流程相契合,替代性强化理论与版权强化实践相契合,自我效能理论与树立版权文化建设自信相契合,自我调节理论与形成版权文化自觉相契合。如果深入考察该理论体系中的每种具体理论,或者对不同具体理论进行交叉分析,可以找到更多与版权文化建设的关联之处。

社会学习理论;版权文化建设;关联性

版权文化是版权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在我国创新型国家、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版权文化建设理应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版权文化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版权文化建设研究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笔者在以版权文化建设为主题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与之有关的理论较多。在可借鉴的诸多理论中,笔者经梳理分析,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版权文化建设对策性研究的理论工具。这是因为,该理论与版权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性较强,在方法论层面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鉴于国内外尚无运用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指导版权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无对社会学习理论与版权文化建设进行关联性分析的专门研究成果,本文作为社会学习理论在版权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的基础部分,拟对二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一、刺激-反应原理与产权激励制度设计相契合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刺激-反应的接近性原理和强化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它承认环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体外环境和体内环境刺激的反应。

版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其制度设计重在产权激励:通过赋予作品的创作者、传播者以及其他有关的个人、组织在精神和经济方面的一系列专有性权利,激发人们在版权创新与传播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版权制度的这种设计,正是借助对相关个人、组织实施一定的刺激,促使他们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实现版权制度的目的。

版权是法定权利,版权文化建设离不开对版权制度设计的价值回归。通过在版权文化建设中借鉴、援用社会学习理论,不难发现,该理论的刺激-反应基础性原理与版权制度的产权激励设计高度契合。

二、相互决定论与版权文化建设目的相契合

社会学习理论主张个体(主要是认知)、行为与环境相互决定,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是由这三种因素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如下图所示:

图1 相互决定论示意图

以个体、行为、环境相互决定理论模型为审视,版权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影响人们对版权的认知、心态、评价、价值观、信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个体因素,来调整人们在版权事务中的相应行为,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版权环境。反过来,社会版权环境的变化,又会影响人们对版权的认知等个体因素,促使人们对版权事务中的行为做出相应调整;而版权事务中某人具体行为的调整又会激起其他人的特定反应,这些特定反应又促进了人们之间交互的对应反应,共同形成新的社会版权环境,并将进一步改变版权认知等个体因素。

三、观察学习理论与版权实现流程相契合

社会学习理论承认直接学习的作用,但更重视对榜样(示范原型)的观察学习,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记忆)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2 观察学习各子过程示意图①

版权实现流程是版权文化建设的过程指向,包括作品创作、作品传播和作品应用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作品创作少数是创作者依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多数是创作者观察学习的结果,尤其文艺创作,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塑造各种角色,又将角色作为新的原型(榜样),供受众观察学习;作品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受众提供观察学习的媒介;作品应用则是受众借助媒介进行观察学习,是受众观察学习的重要途径。不难看出,版权实现流程与观察学习密切相关。

在版权文化建设实践中,由于存在发展基础、建设经验、资源掌控、能力水平等诸多差异,特定单位、个人可以观察学习其他单位、个人版权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特定行业可以观察学习其他行业版权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特定国家(地区)可以观察学习其他国家(地区)版权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版权文化建设本身也可以观察学习其他文化建设,尤其专利、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领域相关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四、替代性强化理论与版权强化实践相契合

社会学习理论在传统行为强化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替代性强化概念。所谓替代性强化,是指通过观察别人(含影视、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因为某种行为而受到的奖惩后果,来修正、改变自己的同类或相关行为。这与版权强化实践非常契合。

版权点多、线长、量大、面广,“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没有一个社会人能够脱离版权,每个人都可能是版权作品的创作者或传播者,即使不是,也一定是版权作品的使用者”。在众多的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中,并非人人都是外部环境直接强化的特定对象,并非人人都有被直接强化的切身经历——很多人创作作品,但不是都能因此收到经济效益(稿酬);不少人侵权盗版,但并不是都被依法追究相关责任。而在观察学习过程中,通过替代性强化对自己的同类或相关行为进行调整,在版权强化实践中是十分常见和必需的。

版权文化建设一方面受各行业、各环节、各方面版权强化实践的影响,替代性强化情形大量存在且发挥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在版权文化建设实践中,替代性强化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譬如,某地因看到其他地方版权宣传教育有关做法成效显著而采用类似做法,某学生因受其同学在大学生版权征文活动中获奖的鼓舞而撰写版权文章、参与版权征文活动,等等。替代性强化是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也是版权文化建设所应注重的。

五、自我效能理论与树立版权文化建设自信相契合

社会学习理论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培养。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也即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自我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版权文化建设重在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是长期工程、系统工程,时间长,见效慢,牵涉的方面比较多,需要投入的资源比较多。在版权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关组织和个人,尤其基础薄弱、注重短期效益的市场主体,难免出现焦躁、退怯心理。为此,树立版权文化建设自信、增强版权文化建成信念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梳理有关组织和个人的成功经历、分析其专长和优势等,培育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是版权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意义上,自我效能理论与版权文化建设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六、自我调节理论与形成版权文化自觉相契合

社会学习理论注重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所谓自我调节,是指人们给自己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励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自我调节由自我强化概念衍生而来,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

版权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于帮助有关单位和个人确立相应的行为标准,实现自律、自治和自我调节,最终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版权文化自觉,将尊重、运用和保护版权升华为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一部分,在版权相关事务中,积极创作版权,充分运用版权,主动管理版权,自觉保护版权,努力服务版权。与此同时,在社会版权文化自觉广泛形成的情况下,借助版权制度的产权激励功能,人们有望通过版权机制的“自循环”,在作品创作、传播、应用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由此,自我调节理论与版权文化建设的关联性便显而易见了。

以上基本是按社会学习理论架构对其与版权文化建设进行的关联性分析。事实上,如果对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每种具体理论进行深入考察,或者对相对独立的不同具体理论进行交叉分析,可以找到更多与版权文化建设的关联之处。譬如,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多用正强化手段,认为外部强化(包括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与内部强化(自我强化)一致时刺激作用最大;在版权文化建设中,由于法律没有也不宜对版权文化建设进行明确的硬性要求,对于不配合、不支持版权文化建设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无法采用负强化手段“逼其就范”,但可通过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的方法对其实施替代性强化,且强化力度只有与其预期的强化力度一致时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又如,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简单模仿)、抽象性观察学习(学习行为规则或原理)、创造性观察学习(创造新的行为方式)三种形态,自我调节首先要确立自我评价标准,而标准确立过程往往是观察学习过程,且要经历这三种形态;在版权文化建设中,为帮助目标受众实现自我调节,首先会帮助其确立自我评价标准,初期先直接提供示范性标准,中后期则由目标受众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抽象学习和再创造。由此看来,社会学习理论与版权文化建设的关联无疑更为全面和深刻。

(张凤杰,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副主任兼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总体组办公室主任,副编审、副研究员)

注释:

① [美]阿尔伯特·班杜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3. 结合个人理解,文中示意图文字表述略有调整。

② 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性的结果,这种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毕蛟.斯金纳和强化理论[J].管理现代化,1988(06).

③ 唐卫海,杨孟萍.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④ 阎晓宏.版权:满足文化需求,也带来社会财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0-25(9).

⑤ 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⑥ 转引自张鸿雁.军体运动员与自我效能感觉[J].人民军医,2007(8).

⑦ 王德华.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述评[J].鄂州大学学报,1996(1).

猜你喜欢

替代性关联性理论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学贯中西(4):AI的时序性推论技能
燃气热水器性能与关键结构参数关联性分析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替代工会职能的可行性研究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
制度系统的关联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