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中的人文素养
2017-04-09喻文华行佳丽
喻文华 行佳丽
【摘要】本文首先理清摄影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阐明人文素养是摄影艺术的灵魂,并针对目前摄影教学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与摄影专业学科割裂的现状,尝试将摄影艺术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实现有机结合,通过举出美学与摄影、消费心理学与摄影、社会学与摄影、哲学与摄影的四个方面结合的实例,初步建构了摄影艺术与人文学科结合的理论框架,为摄影艺术与人文素养更广泛、更深入的结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摄影;艺术;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摄影术的发明是人类伟大的科技进步,它真实记录世间万象,凝结瞬间的美好。这一切成为现实当归功于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乃至于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然而,摄影作为一门学科,纵然需要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但过于沉迷于操作层面的探究无异于作茧自缚,最终沦为技术的奴隶。其实,一幅摄影作品的优秀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其艺术的感染力与创新性,所以摄影是技术,更是艺术。技术可以由学而会,但艺术必须由感而悟,艺术积淀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怀。美国摄影大师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曾说:“我们不仅仅是用相机拍摄照片,而是要用我们的头脑和意念。你拍摄的照片应该表现出你的思想和观点。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把他自己‘熔化到他的作品中去,成为作品中不可分割的因素。不然的话这张照片就会变成一张账单,没有思想,没有感情,也没有任何值得存在的意义。”[1]的确,没有长期的人文素养浸润,意念、思想和观念是无法生根发芽的。可以说,人文素养是艺术表现的灵魂。
当今社会,为了应对科技泛滥带来的人類精神危机,人们转而投靠人文素养的庇护,试图燃起人文关怀的火光,点亮、温暖异化了的心灵。从总体上看,人文素养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领域,自然,人文素养的研究需要兼及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诸多学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摄影学科与上述几乎所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割裂这些联系,摄影将只剩下一具空壳。
所幸的是,当前摄影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逐渐增开了许多人文素养类的相关课程,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当前的人文素养类课程大多过于空泛,学生无法从中找到通向未来专业领域的路径,而摄影专业课程则过于侧重拍摄的技术,而忽视思想、情感、文化、体验对于摄影的重要推动作用,或者与其说是忽视,倒不如更确切地说是没有找到人文素养课程与摄影专业课程之间的结合点。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打破人文素养学科与摄影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在摄影专业语境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文素养。
以下在与摄影专业学科息息相关的人文素养学科中挑选若干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使之与摄影有机结合,挖掘潜藏于人文素养学科与摄影专业学科之间的共通性,使得摄影专业的研究向文化的深度迈进。
一、美学与摄影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在美学中,对于形式美规律的探索与总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杨辛、甘霖在其所著《美学原理》中指出,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人们对美的感受都是直接由形式引起的,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反复地直接接触这些美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的主要法则可以总结为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等。[2]在作品中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对于创造具有高度审美品质的形象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在摄影领域,许多摄影师有意识地将美学中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着力探寻潜藏于事物内在结构中的构成形式,尤其是抽象摄影作品,更是把形式语言的独立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创造出挣脱主题束缚的、带有纯粹审美品位的作品。比如美国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White)于1930年拍摄的冷轧犁片(图1),在没有任何具象形态参与的前提下,通过直接表现一组重复排列的冷轧犁片的局部形态,营造出单纯齐一和节奏韵律的形式意味。
二、消费心理学与摄影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心理学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消费心理学是摄影走向市场必不可少的航标。
在摄影领域与消费心理学关系最为直接的当属广告摄影,在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透彻了解的基础上,以摄影的方式突出表现产品的诉求点与核心价值,从而勾起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最后促成购买行为。从本质上说,广告摄影充当了消费的媒介。
弗雷德·里奇(Fred Ritchin)在《在我们自己的图像里》(In Our Own Image)中这样描述广告图像的心理学营销技巧:广告商把漂亮女人放在他们要卖的汽车旁边。他们利用一种暗藏的逻辑,这种逻辑没有以语言的形式出现,也就没有遇到反对。也许这是照片识读能力不被鼓励的部分原因——人们不懂得如何解读照片,这对于广告产业来说真是太好了。如果一个人知道如何解读这些图像,广告中所谓的潜在寓意就会变得极其明显:“买下这辆车,美女就会喜欢你”。当这个寓意被如此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时候,它的说服力要弱很多[3]。
的确,这种洞悉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技巧对于广告摄影来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绝对是无往不胜的利器。例如,德国摄影师霍斯特·P·霍斯特(Horst P.Horst)拍摄《斯基亚帕雷利设计的晚礼服》(图2)中,通过创造性的布光,一反人像摄影普遍关注的面部刻画的常态,转而大胆地将模特处理成剪影,这样,虽然人物的所有细节都被弱化到了最低限度,但整幅作品中在大面积黑色阴影区域反衬下的晚礼服则显得尤为光鲜夺目,这幅时装广告摄影作品的成功就在于此——晚礼服恰恰是该广告的诉求点,理应调用一些形式语言强调之,以牢牢锁定观众的视线,其注意力才不至于被其他无关紧要的视觉元素所干扰。
三、社会学与摄影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学问,社会学的诸多研究方法对于摄影师深入社会、拍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摄影作品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摄影与社会学的结合,所拍摄的作品可以是纪实的,即完全遵照对象的场景状态,最大限度地真实再现社会的现实。比如《希特勒和他的党徒们》(图3)这幅纪实摄影作品,抓取的现实瞬间真实得令人不寒而栗,樊文龙在其主编的《世界摄影全集·第二卷新闻纪实卷》中这样评论道:“烟火缭绕的古老街道似乎就是地狱之路,凶神恶煞般的希特勒和他的党徒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就如同走出地狱的魔鬼,磨牙吮血,那种本已晦涩的背景更衬托出了这一帮人的狰狞面目。”[4]这样的历史瞬间稍纵即逝,将它记录下来需要敏锐的社会嗅觉,还要有直面真像的勇气。
另外,摄影与社会学的结合也可以采用超现实的手法,通过前期构思和后期的拼贴合成再造图像,同样可以深刻揭露社会表象之下更为真实的社会。超现实主义是欧洲一个重要的现代艺术运动,其艺术创作的核心是表现艺术家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梦,就是思想的真实,它比社会表明的形态更能够反映社会的实质。[5]约翰·哈利菲尔德(John heartfield)正是一位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师,他擅长以摄影蒙太奇(Photomontage)的手法将毫不相干的两个元素合并起来,其揭露社会真相的冲击力令人瞠目,也发人深省。1935年,他利用X光投射的方式,把正在狂热演讲中的希特勒胸内透射出成串的金币,说明纳粹是得到德国大财团支持的事实。(图 4)[6]
四、哲學与摄影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观念往往是艺术的先导,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深刻反映着某种哲学理念。作为艺术的摄影与哲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其中,尤以观念摄影为甚。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被誉为哲学摄影家,他的摄影作品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杉本博司的代表作《影院》系列(图5),整组照片每一张画面的正中心都是一块方方正正的正方形,这块规整的正方形是一部完整电影的痕迹,是某段时间一种有形的记录,然而这些痕迹、这些时间,它们出现,存在,消失,最终化为一片空白。[7]通过超长时间的曝光,杉本博司的摄影结果似乎一无所获,但却获得了所有的过程,一种接近永恒的状态。这正应了佛家偈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杉本博司正是擅长将东方哲学精髓用恰当的摄影手法形象化的一位大师。
以上人文素养的四个方面与摄影的结合初步建构起一种跨学科的摄影研究的路径,从中可以看出人文素养对于摄影作品构思与表现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意识地培养人文素养,不仅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更应该在摄影专业领域发挥其巨大的渗透力,这样,摄影艺术在人文素养的持续、全方位观照下,会更加有血有肉,对人类文化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狄源沧.品读世界摄影大师精品·纽曼[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55。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59-171.
[3][澳]马克·盖勒,陈晓寒.创意摄影:摄影中的艺术与设计[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14).
[4]樊文龙.世界摄影全集·第二卷新闻纪实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8).
[5]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1.
[6]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0-141.
[7]沈媛媛.观念摄影:从照相到造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148.
作者简介:喻文华(1981-),男,湖北武汉人,山西传媒学院制作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