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三个问题
2017-04-09邵娜常青
邵娜 常青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从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实施路径与教育模式三个不同的方面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认为必须要建立“三标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并从特色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入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最后还需要建立“生产与教学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之后,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与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依然是现阶段高校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教育机制、教育路径与教育模式依然是最基础的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一、建立“三标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一)“三标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出现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专业技术教育与职业素养的一种延伸,这种延伸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不仅需要进一步学习更加高深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思维,同时还需要实现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更高等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实践教育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教育机制必须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相吻合。
笔者认为,必须要将“三标一体”教育机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教育机制。所谓“三标一体”是指将质量、环境以及职业健康安全三种管理体系融合为一种新的教育机制,并以这三种机制为基本指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这三种管理体系来自于企业生产,是生产规范化管理的根本结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同时这三个管理体系在管理原则、管理结构以及管理要求方面实现了互相协调与互相完善,是系统管理的最基本方法。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必须要将“三标一体”机制融合到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效运行,从而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机制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通過环境管理体系的应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发展,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可持续性发展。而通过职业健康与完全管理体系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意识,并促进学生职业心理健康发育,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三标一体”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基于社会发展与市场条件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如果仅仅依赖于学校的努力必然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无法有效达成。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学校、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即高校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完善自身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要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而将“三标一体”机制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所谓“三位一体”,即政府、高校、企业组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划、实施、检验的共同体,通过创新创业集中管理,统筹校内外资源,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但是不同角色所承担的任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宏观规划,企业主要负责教育方向与教育资源的提供,而高校则主要负责教育计划的安排与课程体系建设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一)建立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课程体系都是教学资源的直接载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教育,不仅需要学习自然与人文知识,同时还需要培养具体的素质。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所建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都较为混乱,无法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要立足于高校的专业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即高校需要立足于本校的强势专业,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或者将创新创业的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现阶段高校还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实践经验也充分表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能有效实现稳步提升。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要构建一系列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能力是训练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标。以学科时间为线索,通过四个层次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培养,掌握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最后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训练,掌握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双能”。
三、建立“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性分析
在上文中已经对创新创业的实践性进行了论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必须要立足于实践教育模式才能有效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实践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理论教育往往依托于专业教育,而实践教育并没有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例如,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育都是为学生提供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课题的机会,或者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模拟环境。只有极少数高校会引导本科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当中,同时高校也没有力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学生基本无法得到实践,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无从谈起。
(二)“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借鉴现阶段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可以发现,現阶段我国大多数三甲医院与医学院校之间都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都会深入到医院中见习观摩,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现阶段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首先,高校可以对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的时间进行压缩,例如,理论教学只在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必须要深入到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的企业中实习,进一步学习实际生产中所需要的创新创业技能。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首先,师资问题,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也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与企业联合起来建立“双师制度”,同时建立师资衔接机制。其次,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的合法权益问题,即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归属问题也必须要得到解决。
四、结语
现阶段高校只有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力度才能促进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机制、路径与模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笔者相信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我国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文忠,胡计虎,黄义兵.信息化教学视角下创业类课程教学设计探讨——以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作品为例[J/OL].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4(2017-10-17).
[2]雷大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师资建设探索——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OL].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8):108-109(2017-09-22).
[3]杨怀德.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高职物联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OL].无线互联科技,2017(15):88-90(2017-09-04).
[4]张庭华,徐海衡,柳仁,梁剑明,张文杰,张倩玉,石硕.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的整体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国务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J/OL].体育科技,2017(1):111-113(2017-05-04).
[5]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1):1-6.
作者简介:邵娜(1984-),女,汉,山东省泗水县,2016级研究生,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常青(1978-),女,汉,籍贯:河南省许昌市,职位:教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