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那些大器晚成的名人

2017-04-09郭胜

山东国资 2017年16期
关键词:姜太公吴承恩大器晚成

■ 郭胜

对于那些努力向成功迈进的人来说,因经历与机遇的不同,成功的时间往往不同。年少得志的人固然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年青时的不得志与挫折、磨难,并不会影响坚持者的大器晚成。

其实成功是个积累的过程,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条件时,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在此,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大器晚成的著名人物:

“八十遇文王”的姜太公

姜太公的发迹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太公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太公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朝建国之后,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也许有些夸张了。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拜相也好,姜太公的经历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50岁才动笔写《西游记》的吴承恩

吴承恩小时候就勤奋好学,一目十行。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写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吴承恩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顺,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

据说,吴承恩30岁时,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时,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但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回到故里,他才正式开始《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62岁即位的重耳

公元前656年,42岁的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住了一段时间。一年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革是谋杀重耳,勃革是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在外漂泊19年的重耳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较为尊重,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居然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护送62岁的重耳回晋国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重耳纵横捭阖,于公元前633年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逝世。

47岁“高龄”起义的刘邦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者。除了运气奇好,他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高龄”了。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仅仅用了3年,公元前206年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人率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很多人用“从奴隶到将军”形容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用了7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56岁才突破自己的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

齐白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算不上“著名画家”。56岁后,齐白石开始大胆突破自己,努力转变画风,终于声名大振。齐白石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齐白石“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齐白石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27岁开始发愤学习的苏洵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27岁方才觉醒,于是发愤学习。

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过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

宋仁宗嘉佑元年,他带着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欣赏他写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汉朝的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大力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轼终于名满天下。

嘉佑三年,宋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他才就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时候的苏洵已经52岁了。

猜你喜欢

姜太公吴承恩大器晚成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张俐娜 学以致用 大器晚成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姜太公故事文献综述
吴承恩剿匪
大器晚成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钓鱼新传
大器晚成
孩子,我宁愿相信你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