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间课堂观察机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017-04-09阚祥绪孟光刘黎燕唐梅芬何美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育研究课堂观察教学效果

阚祥绪+孟光+刘黎燕+唐梅芬+何美林+杨晓密

(1.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医学系2.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护理学系3.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云南曲靖 650000;4.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 要:作为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简称观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学研究方案。西方国家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了缩小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上的差距,开展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选取了本、专科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类型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引入教师同行间课堂观察机制对于教学效果改善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课堂观察 教学效果 教育研究

引言

课堂观察,即观课,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特性对于教育活动亦适用,当一个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往往忽略或未能够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动态,也可能因为自我偏向而出现知识呈现等诸多方面的纰漏,鉴于此,引入教师间相互观课这一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量表进行记录,课后研讨就变得极富针对性,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教学能力提升意义重大。

一、课堂观察的性质

1.课堂观察是一种系统性为: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是构筑课堂观察体系的多个维度。并且不是盲目行为,而是立足于明确的目的:一方面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导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课堂观察是一种流程性活动:括课前思路、课中观察与课后研討三个阶段, 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3.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协作: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是一种合作性团队,彼此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提升。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4.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即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而形式更为综合全面,成效更为显著。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对传统听评课的升华。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课堂研究能力得以长足进步。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行为等进一步变得“有效”, “求实”,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提升。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观课的实施步骤

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相互独立又一脉相承。

1.观课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主要是明确观察的核心点、侧重点。例如,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要注重“点”与“面”的联系,既要见到树木(个体),又要关注森林,即行为个体或知识点碎片与整堂课程的印证程度等全局性问题)。

2.观课中要有可量化的记录:建立多个视角和观察点,而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观课和记录带来极大挑战。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等手段(见附表)。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呈现:观课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着重以下问题 :目标达是否达成?主要的教学行为是否切实有效?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原因分析。

四、课堂观察机制的意义

1.建立教师间合作机制:

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当教师个体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应对的问题时,相互观课体现了群体的智慧,这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思路,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以合作为依托,规范而有序地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学 ”相互交织,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开展教师间课堂观察,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孤身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走向合作。教师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有助于教师间合作氛围的营造及深化。

参考文献

[1]张轶. 课堂观察初探[ D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09(7):5-5

[2]沈毅,崔允漷 .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

[3]巩长虹. 课堂观察之思考[D]. 《课程教育》,2015.

通讯作者

杨晓密(1979-),女,吉林榆树人,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教学、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教育研究课堂观察教学效果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