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课堂科学实践,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2017-04-09柳良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柳良敏

(景宁县第一实验小学 浙江丽水 323500)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如何加强课堂中的科学实践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一、妙置情境,让学生思维“趣”起来;二、挑起冲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三、巧设悬念,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四、促发体验,让学生思维“强”起来。五、善用迁移,让学生思维“变”起来。

关键词:聚焦课堂 科学实践 关注学生 思维发展

引言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真刀真枪进行科学实践。而科学思维又是科学实践的核心与灵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科学实践的本质要求。目前,一些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实践走入了动手有余、动脑不足的误区。笔者将对如何引领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展开探讨。[1]

一、聚焦课堂科学实践,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1.妙置情境,让学生思维“趣”起来

情境的创设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即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情境的有效导入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思维“趣”起来,从而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又如在《月相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就将课堂里的桌椅搬出,用直径7米的白色布摊在场地上,画上一个圆,将圆周按45度角等分。然后在每个角度都贴上小组序号和每个学生的位置编号。另贴一条长的黑色纸,上面画好8个圆。学生席地而坐,老师开始组织教学,学生每人都坐在自己的观测点上,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很自然地引入本课实践主题,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到宇宙中的天体是可以被身边很多物体所模拟来研究的。[2]

2.挑起冲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讨论能通过思维的撞击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精设活动,善于相机点拨,挑起冲突,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实践氛围,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我在两个班上过《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第一个班上,我出示了光直线传播的图片、录像等资料,学生接受暗示,迅速作出了“光是直线传播”的猜想,之后制订计划、实验都做得很好,课上得非常顺利,学生很轻松地就得出了“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课后我总觉得这样的科学探究思维深度是不够的。在第二个班,我出示了另一组图片、录像资料,去除了暗示成分,学生作出了“光是直線传播的”、“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这两种猜想,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学生在制订计划时充分利用了身边的材料,实验过程中观察更加投入,结论得出前的讨论也因为矛盾更加激烈。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上《光是怎样传播的》时,结论的得出虽然颇费周折,但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却远远高于第一次,在矛盾中引发了激烈的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巧设悬念,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科学始于好奇”,这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名言。思维始于问题,对于老师来说,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带着问题去实践,思维和实践才能“活”起来。教学过程中,有争议有矛盾是正常的,只要教学活动结束时,所有矛盾争议都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成功的。教学教师要善于设计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实践。这既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杠杆》结束前,教师提出发散性问题:体重不同的两人怎么玩跷跷板?学生从中了解到杠杆三个作用点的关系,理解杠杆在什么情况是省力的,在什么情况是费力的,在什么情况是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强化了学生对杠杆原理的认识。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思维动力的有效方法。

4.促发体验,让学生思维“强”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支持学生自主探索,促发体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思维“强”起来。如上《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征:用眼看可以从颜色、花纹上对岩石加以认识和区别;用手摸或皮肤接触可感知岩石的光滑程度;用手指甲或小刀刻能感知岩石的坚硬程度、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用盐酸滴,从每种岩石出现的变化中认识岩石。然后让学生按眼看、手摸、刀刻、酸滴设计表格,对标本中的岩石进行自主观察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多种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有效提升。

5.善用迁移,让学生思维“变”起来

小学科学教材编排顺序十分讲究,不但与其他学科在整体上有联系,更注重同一单元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联系,应该巧妙利用对各种学科的兴趣,将之转移到科学课堂中,教一篇科学课的内容,同时带动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做到常式中求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应该巧妙实行内容迁移,使课课相连、环环相扣,使每次课堂教学既是旧知识的暂时终结,又是新知识探索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变”起来。

如学生在研究完液体的热胀冷缩后,教材后续的安排是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怎么样实现前后的知识迁移呢?我特意安排了最后一个“喷泉实验”,利用学生的装置,稍加改动,让红水喷出来更明显。学生心里就会思考:怎么刚才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没喷的这么厉害呢?怎么会事?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样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得到拓展,科学实践热情更能得到激发。

结语

总之,基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科学实践策略,既是引导学生动手做科学,也是引导学生动脑实践科学。用好这些策略,学生的思维就会“波澜起伏”甚至“波涛汹涌”,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美]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链,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2] 韦钰.实践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提高西藏农牧区乡镇小学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关注学生生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