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数学课堂“问题串”教学法实践探究与思考

2017-04-08徐微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串中职数学

徐微丹

【内容摘要】本文应用“问题串”教学法,精心设计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回顾旧知,奠定基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小组探究,观察指导;成果交流,评价促进;形成知能,总结提升;举一反三,达成目标。寻求适合中职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知识铺垫降低难度→“问题串”设计分解课堂目标→探究活动、小目标达成刺激学生参与→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中职数学 问题串 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问题串”教学法

1.什么是“问题串”教学法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彼此关联的多个问题。

“问题串”教学法就是围绕着探究目标,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应,教师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问题串”教学法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问题串”教学法通过知识铺垫降低难度吸引学生抬头参与学习。由浅入深的问题串设计,符合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点,符合分层教学的理念。 “问题串”设计分解课堂目标,小目标达成给予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排解数学学习上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3.“问题串”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问题串”教学法的流程为:回顾旧知,奠定基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小组探究,观察指导;成果交流,评价促进;形成知能,总结提升;举一反三,达成目标。(如图1所示)

“问题串”教学法既重视教师引导、点拨、示范的“导”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以“问题串”为课堂主线,以师、生活动为课堂辅线,构建有效中职数学课堂教学。

二、“问题串”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问题串教学法的优点是:通过知识铺垫降低难度,“问题串”设计分解课堂目标,探究活动、小目标达成刺激学生参与,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参与、回答问题,体验成功、树立学习信心,形成知能。

以《 的诱导公式》教学为例:

1.回顾旧知,奠定基础

【问题设计】:

(幻灯片展示“花好月圆”图片与毕达哥拉斯的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问题1:单位圆有哪些特征?

问题2: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 ;关于原点的對称点为 。

【设计目的】:以优美的图形展示,通过视觉直观冲击来感受圆的美和特征。同时,数学文化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类比问题(1)、(2)来复习旧知,由具体点的对称到归纳出一般点的对称规律,由常量到变量,为解决本节课公式推导奠定基础,符合学生思维和认知的过程。

【剖析】: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已知知识和新知识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才能有效地促进新知识学习。

2.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问题设计】:

问题3:(1) (2)

【设计目的】:由已知到未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联系,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一:(角 与角 有什么关系?)

(1)角 与角 终边有怎样的对称关系?

(2)角 与角 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P1之间有怎样的对称关系?

(3)P,P1的坐标有何关系?

(归纳应用:角 与角 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4) 与 有何关系? ?

(5) 与 有何关系? 与 有何关系?

(6)应用推导的公式解决: , , 。

【设计目的】:为了降低角 与角 三个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的难度,通过问题串让学生从直观和具体来感受对称性,通过问题(1)、(2)直观感受线和点对称的特征。通过(3)具体到对称的数量关系实现了由形到数的转变,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而(4)则将点的对称升华到角之间正弦关系,解决探究前提出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解决(5)。(6)中前两问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第三问则又有了提升,扩展到所有第三象限角,三问由简入深。三个问解决后,归纳总结解决特殊角相关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一般步骤:化角到 ,再根据所在象限应用诱导公式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剖析】:“问题”把数学逻辑结构与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将难点知识共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启发学生辨析,多个问题逐一击破,引导学生逐步逼近目标,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问题串,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内在规律,认识、理解数学本质,并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理清知识的逻辑结构、建构知识。(如图2所示)

3.小组探究,观察指导

【探究手段】: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四人为一组自主探究。数学较好的确定为小组长。

【探究预设】:提供学案,探究问题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单位圆可供学生直接画图操作。

【探究过程】:学生参与小组探究,教师巡视,对小组进行个别的引导;对于速度快或结论正确的组给予表扬。因小组差异,及时对各组(1)~(3)是否解决给予指导。对于(4)~(6),特别是公式应用,个别组会遇到困难,只能解决前一两问,教师板书引导、适时归纳规律的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解题格式。

【剖析】

(1)思维参与,知识内化。“问题串”的设计,降低门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思考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掌握知识,比单纯地记忆知识要牢固得多。

(2)小组合作,培养能力。通过合作,开发学生资源,加强学生的交流。因小组人数少,小组长对于“后进”组员,可以进行适时的辅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体验成功,增强信心。通过各个问题逐一解决,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变“我不会”为“我也能”。

4.成果交流,评价促进

活动内容:组间交流,代表发言

活动手段:学生成果学案投影展示、讲解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交流中重现思维过程,加深印象;在阐述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学生代表上讲台交流组内成果,教師点评讲解是否正确、恰当,给予表扬肯定并对后一阶段提出希望。

教师发现探究(1)~(3),学生都能利用知识铺垫中的对称性和三角函数定义来解决;并得到一组诱导公式: , , 。探究中的(6),学生能够转化成 形式,但是在得到结论时,对于结果的正负不能确定。

教师适时归纳引导:(1)确定象限与转化格式: ,目的是为了寻找相关锐角即 。(2) 与 三角函数值,符号由本身象限决定。即三角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特别强调符号由原始角度确定。

【剖析】: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时机,让空间、让讲台、让角色、让精彩给学生,让学生在“讲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数学体验。小组代表的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

5.形成知能,总结提升

【问题设计】:

问题4: , 。

【设计目的】:总结归纳探究结果,架构、深化此类题型解决的一般步骤。通过题目演练,深化公式记忆与应用。

【课堂生成】: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由探究一(6)的第三小题,归纳总结此组诱导公式作用及三角函数值求解的一般规律: (如图3所示)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4。

【剖析】:通过探究活动收获知识,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形成新知、例题讲解分析后,接下来的课堂练习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既能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又能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6.举一反三,达成目标

【问题设计】:

探究二:(角 与角 有什么关系?)

(1)角 与角 终边有怎样的对称关系?

(2)角 与角 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P2之间有怎样的对称关系?

(3)P,P2的坐标有何关系?

(角 与角 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4) 与 有何关系? ?

(5) 与 有何关系? 与 有何关系?

(6)应用推导的公式解决: , , , 。

(7)化简:

【设计目的】:与探究一问题设计具有类比性,便于学生模仿探究一来展开研究。化简(7)题型的设计,用于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两组诱导公式。

【课堂生成】:有了探究一做为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到了除问题2中(7)以外题目的结论。教师巡视检查、个别引导、适时鼓励,目标达成快。问题2中(7)的设计,也让学生在掌握两组诱导公式的前提下,更深入地思考。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解决。

【剖析】:类比探究的设计,可使学生体会、探究知识间的规律,通过解题方法的启示,举一反三,提升思维嫁接、触类旁通的能力,形成的知识构建。而探究二(7)的设计,学生在类比中产生认知矛盾,便会去思考去分析。

相关说明:

1.因学生对于角的弧度制表达还不能熟练运用,故本课时均采用角度制进行新课教学。在后续教学的习题课中,将讲解相关弧度制角的三角函数。

2.在“举一反三,达成目标”程序后,教师将对整堂课进行小结、作业布置。

三、基于“问题串”教学法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成效

通过“问题串”教学法,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降低难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课堂与学习;小目标逐个达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类比探究,举一反三,实现有效教学。(如图4所示)

图4:“问题串”教学法作用图

实践证明,总体来讲“问题串”教学法有以下成效:

1.有效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首先,教师自身的角色变换。

在“问题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不仅仅是个教授者,更多的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既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却又不失关注、引导、适时评价,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据问题串循序渐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体和知识构建者。

其次,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从教材处理出发,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从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编辑顺序等进行整体的把握,对章节内容、课时内容、乃至知识点的考虑,都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问题串设计。

2.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首先,参与学习,提升成就感

“问题串”教学法,在问题设计中关注了各个层次,任务导向更加明确。因知识铺垫降低难度,考虑了基础差、学习没兴趣的学生。用“问题串”进行课堂重组,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思维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更让学生体验了“迈小步、不停步,回头就是一大步”的成就感。

其次,学会学习, 增强综合能力

对于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他们需要更自由的空间,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基本上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小组长的他们能够帮助能力弱、基础差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实现思维重现,加深对知识点或题型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而组间交流活动,增强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四、 “问题串”教学法实践感悟

“采用“问题串”教学法的课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形式多样,学生课堂参与率、课后提问率显著提高。在实践中发现,有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串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问题串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个个、一组组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补充。问题串便成了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链,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思维的阶梯,最终达到体验、探究、内化知识的目的。

2.问题串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过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于简单,则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探索的兴趣。

3.问题串设计要符合知识点的特征

概念课知识点教学的问题串化,实际上是将定理、概念、推论等,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习题课知识点的问题串化,则是通过类比及变式的形式,让学生挖掘其内在的联系,深化知识。复习知识点的问题串化,则是引导学生架构起章节知识,使知识点系统化。不管是哪种问题串,都要符合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条件;问题串要指向一个目标或围绕同一主题。

【参考文献】

[1] 邵潇野.数学复习课中问题串的设计例谈.中学数学参考,2011(6)

[2] 张月极.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教育教学研究,2012.10

[3] 王海英.透析数学教学中类比探究的作用.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2)

[4] 宋秋前.课堂问道--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3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串中职数学
“翻转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优化方式探索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