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河南省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2017-04-08陈国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课程标准

摘 要: 文章首先从清末、民国、建国后、新时期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历史回顾。其次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的重要保障和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分析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最后在查找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策略,从指导思想、培养原则、培养方向等方面构建了适合河南省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2.3

作者简介:陈国华(1964— ),女,汉,山东济南人,郑州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论。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立项编号:2016-JSJYYB-137)

本文研究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建设,旨在应对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入的、整体性的变革。

一、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清末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初建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旨在提供优越的师范学校教育,造就和培养中小学教师。清末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中国式的西方化办学宗旨,它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认为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循礼奉法,养心养德。虽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许多都是效仿外国,尤其是日本,但第一次建立起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有其历史意义。

(二)民国时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民国初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有了进一步进展,教师专业化的特点更为明显。学科专业课程不仅有要求学生必学的必修课,而且还有少数选修课。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学校健康、教育法等。民国时期虽然国民政府教育部做了一些工作,但许多措施没有真正实现。

(三)建国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

建国后我国开始模仿苏联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由四部分组成,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加强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灵活性,政治课、教育课程比例较高,教学实习时间较少。

(四)新时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改革开放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趋向现代化,倾向多样性和选择性。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加大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试行双学位制。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调整了教学计划,减少学科专业课程,精简教学内容,控制教学时数,增加教学实践时间,改革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从百年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化来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从模仿外国到独立自主,其中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教师教育课程只注重学术课程是不够的,必须努力把本土特色和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的重要保障

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具体而言,教师应树立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树立服务意识,为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追求教师价值的最高实现,促进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对全体学生负责、尊重每位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应熟悉所授学科课程的知识及其结构,了解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和当前发展动向;教师还应具有整合知识,即除了系统的某一学科知识之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具备跨学科知识,并能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整合的知识;教师还应熟悉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小学课程知识,即学科知识是如何体现在中小学课程中的知识。

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業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并顺利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能够根据学科课程标准选择教育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理解所教学科的特点;能够依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具备运用教育技术并将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基本能力;具有教与学评价的基本技能与能力,能够评价学生,评价其他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决策、行为、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 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撇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去设置教师教育的课程,就会失去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可能培养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后。新课程改革关注的是积极调整培养目标,选择必要的知识结构,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评价中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注重人文知识的发展和多元的教师知识结构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更广泛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要有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中原特色与优势

很多河南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未能注意中原文化、社会、经济特征带来的教育特征,很少考虑当地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地方特色不突出,更未能结合河南地方资源的特点来开发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对地方教育意识的兴趣。课程设置也没有从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放弃自身优势,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二)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过分强调“双基”,追求课程体系的严谨性,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学术教育、轻个性发展。这种传统课程体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师的角色,但它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新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各类课程比例不尽科学

一是专业课程比重大。河南有的师范学院课程设置一味地模仿著名师范大学,照搬综合大学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专业课程,学术倾向较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成为河南有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主体,强调学科的系统性,缺乏对知识的延伸,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选修课甚至当成了点缀。

二是教育课程功能弱。长期以来大部分河南师范学院教育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门类少,比较单一,理论性浓厚,且内容陈旧过时,不能反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未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教育课程尚未进入课堂。

三是实践课程比例小。河南许多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只有6-8周,而且是一次性集中安排,学生的教育实习机会太少。且对学生的实习虽在宏观上有一定指导,但在具体操作上实用价值不大。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的比例也太小,不能达到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是通识课程缺失。河南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政治等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所占比例小,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且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少,缺乏跨学科综合的课程类。

(四) 脱节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

目前在河南师范院校中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能很好地衔接,课程设置很少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没有形成很好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由于对基础教育改革认识不足,导致师范院校课程改革滞后,不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指导思想

1、课程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教育课程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2、课程要服务中原教育与社会

河南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要渗透为中原基础教育服务的新理念,课程安排要与当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重视本地社会发展水平,为未来在具体教学中自觉联系实际打基础。

3、课程要适应未来教师素质要求

河南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适应新时期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力求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丰富教师教育课程内涵,面向未来,以保证教师教育课程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二) 培养原则

1、前瞻性原则

在课程设置上应使课程设置体现当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贴近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前沿,适应现代教育科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本土性原则

河南教师教育课程更应具有本土特色,考虑河南各地区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不能盲目套用其他课程设置模式。漠视本地传统历史积淀。事实上,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活力,而离开地方特色,谈办学特色只能是徒劳的。

3、实践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育的特点,我们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要努力按照教师教育的要求,在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育,注重教师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4、科学性原则

在选择和确立教师教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各学科课程的相关性、互补性,使学生除了学好学科专业知识外,各方面全面发展。

5、灵活性原则

在注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课程设置,拓宽课程的范围,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向

1、牢固的专业思想

教师教育课程肩负着提高教师职业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加专业教师的任务。教师应树立牢固的专业理想,正确的价值观,把自己的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2、扎实的专业知识

既要掌握相关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还要了解当前学科发展趋势,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此外,还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有良好专业素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多学科的渗透性要求。

3、先进的教育理论

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了解现代教育理论,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教育评价知识等,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保障。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能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4、熟练的教学技能

在掌握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掌握对教学工作灵活运用的基本技能。如包括良好的课堂组织,有效组织和维持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技能。在当今信息时代,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选择、收集、加工各类信息的基本技能。

5、全面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教师教育课程要努力体现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趋势,接近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前沿,适应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的改革。

6、合理的课程设置

一是调整学科专业课程。应找出学科专业课程中核心和必要的知识,重点强调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用得着的,压缩内容,精简实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精选那些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

二是扩充普通教育课程。教育教师课程前两年可以以普通教育课程为主,课程可以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艺术、哲学、艺术、历史、外语、文化、社会、信息管理、计算机、科环境、生命科学、体育、休闲等,给学生提供非常丰富的选择空间,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渗透,实现对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第三年开始进行学科专业教育方向的课程学习。

三是重视专业教育课程。应加强专业教育课程建设,将教育学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进入中小学教学岗位时有较高的起点,能较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且能在专业素质方面有自我反思能力。

四是增强实践课程教学。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支持建立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长期稳定的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高校和中小学应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农村中小学,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服务农村教育。还要扩大教育实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如到中小学调查、访问,在师范学院中开展实验教学、教学竞赛、教师技能大赛,补充、拓展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总之,河南省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建设要合理定位,努力突出中原地方特色,强化中原传统和优势,不断增强其活力,使之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志成.教师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研究[M].成都: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