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2017-04-08刘晓芝
刘晓芝
音乐教学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教学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的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的教研实践工作中发现,部分老师片面地理解了音乐学科的素质教育,步入了音乐教学的误区。
误区之一:片面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认为艺术教育就是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
当前对于什么是艺术教育,其理解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数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由此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一提艺术教育,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音乐课、美术课的教学,却忽视了艺术教育本身的内涵。
误区之二:重视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一种技巧,不惜以一节课或更长的时间进行训练。这种忽视音乐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的育人功能,必将导致以技能技巧代替审美的局面的产生。
误区之三:空谈美育,以“说理”代替“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怎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思品教育,却不是每位教师都掌握的。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学能力很强的教师在教唱歌曲《小小牵牛花》时,注意了学生视唱能力的培养,但在歌曲处理时,教师把后半节音乐课变成了品德课。我们不是否认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都要突出音乐性、艺术性、避免以“说理”代替“审美”。
那么,如何防止音乐教学步入误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呢?
一、全面了解、掌握大纲,正确理解其精神素质,摆正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就音乐学科领域来探究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音乐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面向每一个学生的逐层次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二、依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有关音乐方面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我对学生进行五线谱教学是从三年级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已具有了初步的音乐感知能力,这时,教师的因势利导作用就非常重要了。我再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很快掌握五线谱中七个音的位置,为今后的视唱教学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礎。
三、注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一般由三个阶段组成,即感受、理解、创造。如在欣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时,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主旋律、曲式结构及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并通过与《四小天鹅舞曲》及《天鹅之死》的音乐要素的对比分析,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对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步步由浅入深、有条不紊的进行。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从丰富学生审美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五、坚持正确的审美导向,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音乐,并非总是娱情;歌声,并非总给人以欢乐。当你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口中听到:《爱你一万年》等歌曲时,难道你还能听而不闻吗?并不是说,所有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都适合孩子们。评价一首儿童歌曲的优劣、评价一节音乐课的教学水平,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创造为灵魂,以技巧为主线;是否从儿童的心理出发,渗透德育思想,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确立。
音乐能使孩子们天真烂漫地成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强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和意志力等。所以,音乐教育实质是爱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崇高的理想教育。让我们一道探索,一同迎接音乐教育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