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在情境中呈现 目标在过程中达成

2017-04-08丁宏伟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7年2期
关键词:意图公式物体

丁宏伟

摘要:概念教学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应用.要做到这三点,必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体会内涵.

关键词:情境;功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在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时,应从观察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各种可供检验的猜想和假说,再经过分析和验证,直到问题的解决.可见,有效问题的提出对科学研究及教学的重要性.南京市教研员杨震云老师关于引领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的论述中指出:“要想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应该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建构,揭示真实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以促进知识的迁移.”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知识,生成能力.下面笔者以《功》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问题在情境中呈现,目标在过程中达成”.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实验的观察和启示,学生能准确举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借助具体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得出引入功的必要性;

3通过观察和实例分析,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能准确说出力做功的两个因素,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快速判断某个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4借助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同与不同的两种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推导功的公式;

5让学生用功的公式求解实际问题,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能发现功的标矢性,能准确说出功的公式的用法、公式含义、区分正、负的意义、总功的求解方法.

二、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情境1:重物从高处落到报纸上,观察实验现象.

情境2:水平弹簧拉重物,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两个情境中,分别有哪些力做功?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情境3:PPT呈现阅读材料:“功的概念溯源:功的概念来源于早期的工业发展,工程师们为衡量机械的功效,而把物体的重量与路程的乘积作为量度.卡诺(S Carnest)把这个量称为‘作用矩.1820年,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Coriolis)把这个量称为‘功,并定义为‘力和力的作用点的位移的乘积,这样功的概念就进入物理学.”

【归纳1】

1通过力做功才能实现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2要研究能的问题,研究做功是重要的途径.

【设计意图】如何引入“功”的必要性?笔者通过对具体情境1、2的呈现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能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从而也清楚地意识到“功”提出的必要性;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功”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此设计既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科思想,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目标在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达成.

【问题1】怎样衡量一个力是否做功呢?请你分别举出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已在初中接触过“功”,也简单了解“功”的两个要素,根据学生的前概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边回忆,边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实例中有可能暴露学生对“功”的要素的错误理解.教师及时纠正,引出“功”的概念.

【归纳2】(PPT投影)

1功的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力的方向发生一段位移,则该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

【理论联系实际】视频播放廖辉举重过程,思考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生产和生活中,力做功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有力就有功或有位移就有功.通过视频呈现,既要学生能感受运动员廖辉夺冠的喜悦,又能体会在运动中如何判断力做功.

【探究功的公式】

【问题2】如图2所示,怎样计算力做了多少功呢?

【追问1】物体的重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分别做了多少功呢?

【追问2】如图3所示,如果力F与位移l夹角为α,怎样计算力做了多少功呢?

【追问3】你还有其它方法嗎?

【设计意图】在探究“功”的公式,笔者采用一个问题加三个追问.先给出最简单、核心的物理情境,由学生自主得出W=Fl.通过追问1再次回到“功”的二个要素,这是为推导“功”的一般式做铺垫.追问2中给出情境,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能自主提出解决方案,从而顺利得到“功”的一般式.在得到公式后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此时顺势提出追问3,学生自我意识到既然能分解力就可以分解位移,一个是沿着力的方向,另一个是垂直于力的方向.而只有沿着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才有力做功,从而实现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功的公式,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自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此意图也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3】(PPT投影)

1内容: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2公式:W=Flcosα

3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焦)符号:J1 J=1 N · m

【设计意图】归纳3主要是通过PPT呈现出来,理由如下:1是及时总结所学知识;2是让学生在书上留白处写一写、记一记,方便再次复习.后面的归纳都有此目的.

【功的公式的应用与理解】

思考1运动员用50N的力踢出足球,足球向前滚动40m,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

思考2如图4所示,比较以下两种情景下的同一力F对物体做的功情况?

思考3如图5所示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了一段位移x,分别计算这三种情形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设这三种情形下力F和位移x的大小都是一样的,F=10N,x=2m,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在概念学习时,我们要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此问题,笔者采用3个情境,在情境中生成3个问题,能够解决问题就能够理解功的本质了.思考1是采用“以错防错”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省中反思公式中的“l”.思考2是采用“欲擒故纵”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观点、暴露问题、合作交流直至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思考3是先让学生自己计算,三人上前板演,学生自主交流、评价,最终让学生深刻理解角度.思考3能让学生去除物理学习中生搬硬套公式的陋习,另外也引出正、负功概念.实践证明,通过三个思考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功的公式.

【归纳4】(PPT投影)

α的取值cosαW示意图

α=0°1W=Fl

0°<α<90°>0W>0

α=90°0W=0

90°<α<180°<0W<0

α=180°-1W=-Fl

【问题3】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对物体运动有什么意义呢?

【思考4】一重为20N的小球,被竖直向上抛出,小球向上运动的最大高度为5m后又返回至起点,问:

(1)上升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做了多少功?

(2)下落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做了多少功?

(3)上升过程中,小球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

【设计意图】正、负功的存在是可以让学生接受的,但其意义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故笔者先抛出问题,后给出具体情境,在情境中呈现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正、负功对物体运动的意义.而对于力对物体做功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笔者认为不必绕弯子,直接给出,这也符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知规律.

【归纳5】(PPT投影)

1某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取绝对值).这两种说法的意义是等同的.

2正负功的意义

正功:促进物体运动,是动力

负功:阻碍物体运动,是阻力

【思考5】如图6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两个沿水平方向、互相垂直的大小分别为3N和4N的恒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5m.(cos37°=08,cos53°=06)

求:(1)每个力做的功?(2)合力做的总功?

【归纳6】(PPT投影)

1功是标量、遵循标量运算法则

2合力做功(总功)的求法

方法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即:W总=W1+W2+…+Wn

方法2:先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W总=F合l cosα

【设计意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功是标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若直接给出,学生不能进行新旧知识的构建,形成的知识也只能是暂时性记忆.学生即使接受功是标量这一认知,但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有缺失,也会让学生失去发现规律、形成知识的机会,也就失去学习的乐趣.所以,功是标量的教学应该是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性构建,揭示真实的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学生在已构建的知识体系中能够完成对力做功的求解.在解决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发现W≠W21+W22,从而形成认知冲突.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悄然生成,如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

【评价】如图7所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F1和F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物体克服力F1做4J的功,力 F2对物体做功3J, F1和F2的合力对物体做功为多少?

【设计意图】华师大崔允漷教授說:“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需要编制适合的评价方案,判断学习目标中所描述的各种要求,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行预测、反馈与指导,促进教与学都能按照有效的目标导引方向进行.”功是标量是否真正理解,需要相应的评价,而此题恰好能够实现评价与目标的一致性.

【课堂小结】略

【课外实践与思考】

1测定你扛30kg大米上三楼所做的功.

2如图8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的物块在弹簧弹力作用下从A点运动到B点,思考能否用W=Fl求弹簧弹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三、核心主线

四、课堂反思

歌德说过:“教会学生学什么是为了过去,教会学生怎样学才是为了未来.”在教学中应把知识作为线索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过程,因为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在过程的学习中也蕴含着方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

[2] 孟拥军精选多版资源 优化“功”的教学[J].物理教学,2015(12):9.

[3] 杨震云,史献计高中物理建构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与感悟[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2):11.

[4]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5] 汤家合有效教学需要目标引领——“目标引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探索[J].物理教学,2013(11):6.

猜你喜欢

意图公式物体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不打自招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两两三三”解决天体问题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不打自招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