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17-04-08陈国佳
陈国佳
【摘 要】学案导学法是立足于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性地位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其在教育的实践领域中不断探索完善并得到逐步的推广。本文在对学案导学法的含义、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学案导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且认真探析了学案导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體运用的成效。此外,本文认真反思了其运用的成效,及时地揭示了其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充分实现学案导学法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价值。
【关键词】学案导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自主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常会陷入“依书直说”的“课堂灌输”性教学误区,这种教学环境缺乏生气和创造性,极其乏味。因此,学生较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与抗拒心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习激情。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重新调动起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也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当务之急了。
一、“学案导学法”的含义
所谓学案导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传统地“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无需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导致学生完全无目标的放任学习,而是以学案为依托,把老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学生依据学案自学自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有限引导等途径来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设计学案时教师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鼓励和支持学生,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小组讨论合作、主动探索知识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有思考和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品德的生成,顺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然
学案导学法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这一教学模式达最优化,教师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践行新课程的理念。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的具体步骤
(一)学案的编写
1.标明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确定学习目标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以及思想品德课的直接现实性出发,体现循序渐进和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导学问题的设计
导学问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以一种高效优质的形式了解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之余对内容熟稔于心,为课程接下来的学习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3.设计形成性练习
学习是为了运用,形成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练习的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能力级别要求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能力级别要求低的问题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为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学案的应用
1.指导自学
“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读书要快,尽量节省时间;并根据导学问题提示对本框题知识有初步感知,在“学案”知识梳理上填出来;找出难点和疑点,作好记号。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掌握学情。
2.讨论:组织交流,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的困惑,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出普遍性的问题。对于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学案导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3.复习巩固
“学案”上记录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留有预习时的思维记录,留有学生在课堂上“释疑解疑”的思维记录,是信息加工最好的载体,重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分别可以通过“提问—识记”,“练习—巩固”等形式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梳理,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的成效及反思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的成效
1.学案导学法在教师教学中的影响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趋于开放化。老师直接接受来自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施教思路更加开阔。同时,教师摆脱了个体经验、习惯定势和教学思维定势的束缚,能更加科学地导学施教。
2.学案导学法在学生学习中的影响
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真正实现了從“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发挥特长、发展个性的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学案导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的反思
1.学案导学法过于单一使用
学案导学法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而不应该单一地使用。任何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搬用,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学案的使用也是如此,教师应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学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教条
传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期望学生按预定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是课堂教学的悲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死的”学案变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的”教师与学生。事实上,名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在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3.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时把学案当成习题篇,用学案代替课堂教学,造成课堂形式单一死板。学生又进入题海战术,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能力没有显著提高。有些老师认为学案中的许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的,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放羊式”——该讲的不讲,让学生去死啃。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并出现了一些知识漏洞,“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所以,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它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严谨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小君,房宏:“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2):55-56
[2]杨兆林.“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1):5-6
[3]尚宝刚.下议学案导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大视野,2008年(7):71
[4]王海华.“学案导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研新圃,2006年(3):14
[5]谭金锋.实施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年(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