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

2017-04-08段明婧

文理导航 2017年7期
关键词:河谷建模区域

段明婧

【摘 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以《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给出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为地理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农业区位

2016年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从三个维度提出地理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人地观念(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东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提出“从地理角度提出问题、地理表征及交换、地理推理与论证、地理建模、从地理角度解决问题、地理交流”等六个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们在课堂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笔者以高三一轮复习《地形对农业(自然)区位的影响》为例,论述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和心得。

一、识图判读,提升学生读图、析图和表达能力

以“地形的判读”教学为例,呈现的是微观化小区域范围的地图,在选材上尽量运用高考真题的例图,引导学生总结出地形判读的三种常见方法:①图例辨析法,可以根据图中图例信息直接判读,例如山地、河流(河谷);②区域辨析法,根据经纬线指向的具体地形区,进行相关的判读,例如我国东经90°,北纬30°可以准确定位到拉萨,其大的地形区属于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③等高线辨析法,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和数值,判别相应的地形。

小结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完成2013全国大纲卷第36题改编题目(见图1),看图要求学生先判读A、B两地的地形情况,大部分同学可以回答出B地更加平坦,单从地形角度考虑发展农业应该在B,笔者再进行追问:“真正盛产小白杏却为A(轮台)”,提出矛盾引发思考,引导出农业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地形条件,农业区位因素各个要素都有其重要性,也为后面课程中地形与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建模牵线搭桥。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出白杏生产在A地的原因是该区域水源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其次A地处于河流出山口(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所以最终选择在A地(轮台)。在整个答题过程中,首先学生通过经纬线进行区域判读——我国西北地区,再提取图例,A地有河流,最后判读等高线图,A地为冲积平原。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就是地理图表技能,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图技能有明确的要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也是试题的切入点。学生能否使用地图来表达地理信息,可以从侧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地理建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

地理建模是在皮亚杰、科尔伯格等研究的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上提出的,通过地理建模,学生可以通过熟悉的情境,进一步分析地理现象,理解地形和其它各个地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上和同学探讨农业区位与地形关系,先从他们熟悉的宏观进行分析,宏观上不同地形适宜开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如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高原地区发展畜牧业,山地发展林业。在学生回顾原来的知识和原理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微观方面,就某个特定地形区——河谷地形,要求学生自行建模,分析河谷地形对于其它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高原河谷地区,农业发展热量是限制条件,河谷地势低热量条件好;河谷地区,水源灌溉条件好;河谷地区,(流水堆积)土壤条件也好;如果位于河谷地区,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易于沉积。

在建模后,學生更加清晰认知农业(自然)区位分析中地形同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此时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优质冰酒的产地的自然原因,学生能很准确的分析出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欧肯那根河谷其它的有利农业区位因素,如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等。地理建模能够让学生明确地理核心素养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演绎运用,培养学生从一般到特殊的问题分析能力

演绎法能够从一般到特殊,由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检验,体现事物的特殊性。在进一步的探讨中(2016年新课标I 36题,图2),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从一般到特殊的问题分析。

在建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的整合一般情况下,地形因素与农业(自然)区位要素的相互关系,但在分析2016年新课标I36题(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茉莉种植于地势较高的旱地,体现了地形对农业区位因素影响的特殊性,在课堂中先反问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前面的分析建模于本题,学生明确表示不可以,可是如何入手同学犯难,这题的特殊性掉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笔者进一步进行引导:“新课标卷的设问特点是‘小口切入,纵向推进的,一定要找准这个小口(题眼)在哪里”。此时,笔者再提示学生该区域(广西横县)气候特征,学生马上找到题眼——地势较高的旱地,再结合区域降水进行分析,该区域降水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却不符合茉莉种植的生长习性,即题目中“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所以该区域由于作物生长习性,只能选择在地势较高的旱地,起到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且不易受洪水侵袭的作用。

地理学特有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地理学习对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两大核心素养的教学追求,由此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面辩证、动态变化的认识和解决现实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的核心素养。

四、学以至用,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

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能够用地理知识,和谐认知“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的问题,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产,要达到人地关系协调统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需要我们在地理课堂上加以呈现和训练。

就山地地形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设置情景,引用联合国授予其全球生态修复“百佳”,中国特色江西省千烟洲案例。江西省千烟洲,典型的红壤丘陵区,由于缺少常规能源,丘陵上有限的森林植被遭到人类破坏。原来是“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远望黄蒙蒙,近看水土空。”的恶性生态景观。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南方丘陵山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符合生态效益又能实现农民的经济效益。学生推导出“丘上种树,缓坡种草,山脚种粮,水库养鱼”的立体农业模式;使区域坡地涵养水源,坡底(鱼塘)调洪蓄洪的生态效益;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林、牧、农、渔的多元农业结构,使得农民的收入多项,实现经济效益;最终达到区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见图3)。

联系生活中的地理解决地理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人地观念,从地理角度来看,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无尽的索取终危及自身,要缓解人地关系就应当从修正人类自身行为出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每一个特定区域的地理现象的特征和联系都是由众多因素综合决定的,所以学生需要全面的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和谐的发展观,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

【参考文献】

[1]曹东.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14-15

猜你喜欢

河谷建模区域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经历中发现在探究中建模
思维建模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应用
分割区域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擦桌子
基于数据建模王平镇河谷对泥石流可容体积评估
区域发展篇
河谷对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