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逻辑推理 增强论证力量
2017-04-08欧阳瑛马香梅
欧阳瑛+马香梅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始终倡导开放、多元、理性的辩证思维,强调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其核心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对于论述文写作的评价,也要求重点考查学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
叶圣陶有言:“议论”的内在逻辑就是由一个可靠的前提,根据严密的概念、推理,到达判断。我们要阐明一个观点,就必须有足够的理由做依据,从依据到观点的逻辑思维就是推理。无论采用何种论证方式,都包含着严谨的思维结构。所以,议论文的写作应当重视“讲理”,知道“讲理”,就要注意逻辑推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总有为数不少“不讲理”的作文。比方说写“拒绝平庸”,就按套路写成:拒绝平庸,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拒绝平庸,我们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拒绝平庸,我们要……这样的文章说的道理虽然高大上,却与题意差之千里。这种“万能”的套作模式,实则就是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表现。因为,缺少了关键部分——概念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提出:“思维能力是语文运用的基础。要提高语文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具备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素质,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发挥想象和创意。”古人提倡的“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那么,面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的诸多问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我想,让学生掌握一点有关演绎、归纳、辩证等方面的逻辑推理知识,并在议论文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于审题立意、提取观点、论证论点,或许有助于他们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指用含义比较普遍的论断做基础,来论证比较个别的论断。演绎推理又叫“三段论法”,其思维结构由大前提、小前提和论断三段构成,是最基本最完整的形式。演绎推理可以帮助我们由已知的一般原理推出具体的结论。请看2012年高考浙江一类文《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中的片段:“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说你是失败者。‘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把酒,把花,把山,把水,把悠悠的盛唐气象融入杯中,吞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就是一位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为盛唐鼓掌,为自己慷慨激昂的人生鼓掌。他不但赢得了当下,更是赢得了历史。”考生成功地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逻辑思维严密,滴水不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演绎推理思路如下:
大前提: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说你是失败者。
小前提:李白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结论:李白不是一个失败者。
由于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证方法。所以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众所周知的包含人生哲理的谚语、成语和名人的经典论断,并且娴熟于心,那么在考场作文时可以随意调动、应用、引申,演绎出一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的考场佳文。譬如写《谈人生道路》,如果将鲁迅的有关路的论述作为前提,来加以生发论证,那是可以阐述或引发一番道理来的。鲁迅在《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路》中是这样说的:“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其中“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道理,可以推衍出走人生道路需要敢闯和不怕艰辛之理,这是自然而又深刻的一种论证。
但演绎推理的论证,必须以两个前提做基础,只有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才能正确。如果前提中有一个不正确,论断则不免出现谬误。所以,演绎法须遵循三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同一律就是说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一致,只能表示一种事物,不能有歧义。同一律在议论文中的运用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论述时中途易辙,偷换概念,确保材料紧扣论题,以及论述说理前后一致。因为按照同一律的要求,我们在论证观点时,既不能扩大论题,也不能缩小论题。2016北京卷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材料中的第一个“老腔”指的是古老的汉族戏曲表演形式,而第二个“老腔”指的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致的。如果考生混淆了两个“老腔”的内涵而任意发挥,就有可能使论证游离于主题之外了。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遵循同一律的要求,既可以使立意的论题表述准确,又可以紧密围绕论题设置与论题一致的分论点,还可以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有关理论论据,也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事实论据,从而有效预防和克服游离论题、转移论题、扩大论题、缩小论题等逻辑错误,确保论题前后的一致性、论证的严密性,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矛盾律是指一个概念肯定了判断“是什么”,同时便不能再否定了判断“非什么”。运用矛盾律分析说理,可使论证缜密严谨,无懈可击。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论题之后,陡然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然后正面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嗟乎”引出的三句议论都是前一分句肯定、后一分句否定的复句,把士与鸡鸣狗盗之徒对举,肯定其鸡鸣狗盗的性质,否定其士的属性,是非分明,毫不含糊。可谓文气一泻千里,给读者强大的逻辑说服力。
排中律对于一个名词只许判斷“是”或“非”,不许再有中立的判断。排中律在论述文中的主要作用在于确保观点明确,是非分明,以免我们的观点陷入“骑墙居中”“模棱两可”的表达之中。《宋史·岳飞传》云: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指桧诘其实,桧曰:“飞子言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面对韩世忠的严词责问,秦桧无言可对,只好用“莫须有”三个字来支吾搪塞,来个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秦桧不能明确地回答“有”,因为他根本拿不出“罪证”;他又不能明确地回答“没有”,因为没有罪证就不能定罪,更不能定人死罪。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应该在“有”和“没有”二者之中肯定一个。不作明确肯定,就违反了排中律。
二、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以个别的事物为根据,得到较为普遍的判断。我们知道,议论文重在论证,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应尽量简洁明了,因为论证是有理有据展开论点的过程。但许多学生在考场作文中,由于思维的限制,无法进行有效的论述,为完成字数要求,大多采用以罗列事例替代严密说理的投机之道。事实上,紧扣论点举例未尝不可,但许多学生在举例时,往往不加选择,率性而为,不仅忽略事例与论断之间的逻辑联系,甚至无视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致使我们的论证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运用归纳推理思维论证时必须选择同类型的典型事例论据予以展开、强调,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梁衡在《二死其身的忠臣彭德怀》一文中提出“冒死说话的忠臣”的论断后,就是用了“比干剖心,屈原投江,魏征让唐太宗动了杀心,海瑞被打入死牢,林则徐被充军到新疆”等史事予以归纳印证。因为所列的忠臣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说真话毋宁死”的硬汉子,所以,这样的论证才能彰显事理的缜密,让人信服且无可辩驳。
但归纳推理的运用也需注意两种情况:一是事例的搜集必须典型而且不能有反例。如学生习作《世界为立心者鼓掌》在论证“立心,立的是一颗饱受苦难却坚强的心”的论断时就列举了“史公在牢狱,屈子被放逐,勾践在卧薪尝胆;嗣同在抗诉,鲁迅在呐喊,觉民在写《与妻书》;马丁·路德在演讲,甘地在印度救赎,特蕾莎修女在炮火里施以爱与恩慈。”等事例,可以说,所引之事例不可谓不详实,也不可谓不典型,但“屈子被放逐”,不是自我救赎,不是为民造福,不是与民同乐,而是自沉汨罗江,何来有一颗“坚强的心”呢?由于事例正反同举,虽然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但论证不严密的问题却很容易受到评卷老师的诟病。二是事例和判断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下判斷时,因果关系的存在和发现,比现象搜集更为重要。只要因果关系明确,即使偶有反例,也不失为可靠的议论。2016全国卷Ⅰ“看图材料作文”,题中漫画由两幅画面组成。第一幅: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一点儿退步,就受到家长的惩罚;第二幅: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一点儿进步,也受到家长的奖赏。两幅画面的内容看似相反,实则因果了然:或奖或罚皆缘自教师或家长的“唯分数论”的教育观。联系现实,漫画之寓意昭然可见。
三、辩证推理
辩证推理是指重视实际情况,不把事物用单纯的概念来处理的推理方式。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法眼”。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对高考议论文而言,我们的考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可能会面对评卷老师的挑剔,有时本身就是针对他人的观点发表的见解。所以,我们无论提出任何一个观点都可能会有一个对立的观点存在。因此,我们要提醒学生,论证时不能片面、孤立、简单地看待问题,而是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认识材料或论题中的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彼此依存、主次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量变与质变、共性与个性等。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一叶障目”以及“片面化”的弊端,论证说理也就自然周密严谨,文章的观点和论证也将无懈可击。
2016年全国卷Ⅱ材料作文“语文素养的提升”,材料中明确了“语文素养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有效的课堂学习是基础,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关键,社会实践是辅助。学生要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种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虽然最简明的办法是选择其中之一,直接立意和阐述,但作文题目并没有“你赞同哪一种”之类的表述,所以,综合考虑不同途径更利于观点的综合性、辩证性,也更能体现考生思维的全面和逻辑的严密。况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不同,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也应彼此有别,学生也可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实际,思考“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总之,唯有全盘考虑,辩证思考,才能在写作中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精彩。
辩证法有两个原则:
一是矛盾对立原则。辩证法以矛盾为出发点,而世间万物,原本相生相克,生与死,好与坏,美与丑,都在矛盾对立的过程中此消彼长。辩证推理提倡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此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彼面,既要看到它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统一的一面;分析问题时既要说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又要兼顾“两点论”与“重点论”,不能顾此失彼。
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题目中的“方”指方正,象征人生的处世准则;“圆”指圆通,象征人生的处世方式。它们之间可以对立,也可以统一。为人要方,即做人要讲原则;处世要圆,做事要能灵活变通。就“方圆”本身而言,虽然也可以从“方”或“圆”的角度选择其中之一进行立意。但是,这样的文章要想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应该比较困难,因为这种“一点论”的论述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容易走极端。所谓要兼顾“两点论”与“重点论”,就是在文中重点论述为人处世要“方”或“圆”的同时,而对非重点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弃之不顾,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证思维的严密性。
二是量影响到质的原则。一种事物因为量的改变,性质也会变化。“量和质”是一个辩证的话题。“量”是指事物的数量。“质”是指事物的质量。事实上“量和质”的确是一个矛盾的两个面,两者相辅相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1983年的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分析论证就要用到量变影响质变的辩证思维。漫画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掘井人,由于缺乏毅力、浅尝辄止,最终失败。此君在地上掘了数量众多的大坑、小坑,但没有一次能坚持到底。甚至当他渴望的水就近在眼前之时,他却弃之而去,功亏一篑。此例阐述的就是没有“量”的坚持,就没有“质”的成功之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在论述文写作中必须注意演绎、归纳和辩证思维的综合运用,归纳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演绎是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辩证思维从人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出发,研究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恩格斯指出:“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须相互联系着的。”而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人能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因此它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议论文写作中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而且从大量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看到,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够运用多种逻辑推理思维展开论证,那么问题就可能获得更为透彻、充分的阐明。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