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战国时人的生死观

2017-04-07房孝云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春秋生死观

房孝云

摘 要:春秋战国时,人类的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超过了个体生命本身。因此,人面临死亡时的抉择,表现为一种舍生取义的慷慨。舍生取义就可以概括春秋时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春秋;生死观;人的觉醒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0-02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0.146

春秋战国时人面临死亡时的抉择,表现为一种舍生取义的慷慨。下面,我从王侯将相士人依次列举之。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选自《左传·文公·文公十三年》)

由此可知,邾文公利民而不惜己命,不计一己之厉害祸福。

二十七年春,吴伐陈,楚昭王救之,军城父。十月,昭王病于军中,有赤云如鸟,夹日而蜚。昭王问周太史,太史曰:“是害于楚王,然可移于将相。”将相闻是言,乃请自以身祷于神。昭王曰:“将相,孤之股肱也,今移祸,庸去是身乎!”弗听。卜而河为祟,大夫请祷河。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而河非所获罪也。”止不许。孔子在陈,闻是言,曰:“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选自《史记·楚世家第十》)

由此可知,楚昭王不以己命而移于将相、江河。

或谓太子曰:“为此药者乃骊姬也,太子何不自辞明之?”太子曰:“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即辞之,君且怒之。不可。”或谓太子曰:“可奔他国。”太子曰:“被此恶名以出,人谁内我?我自杀耳。”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选自《史记·晋世家第九》)

由此可知,申生为君不避生死,为父不避生死,求得一己之心安。

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

由此可知,太子伋不逆父命以求生,报弟之命而死。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虽死,焉避之?”

……

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选自《国语·晋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由此可知,荀息君子一诺千金,报君托孤之重,立信而死。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

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由此可知,先轸为国而于君无礼,于君无礼而自责以死。

十八年,王黜狄后。狄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选自《国语·周语·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狄女为后》)

由此可知,富辰为防君之怼而死。

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选自《史记·郑世家》)

安于曰:“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赵氏以告知伯,然后赵氏宁。(选自《史记·赵世家》)

由此可知,叔詹和董安于为定一国而不避生死。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由此可知,史官直言不讳,忠于职死于職,而不留其名。盖史官为史书而死其本职。

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南子出公》)

由此可知,子路死不违礼。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选自《史记·赵世家》)

由此可知,程婴匿孤报德,视死如归。士为知己者死,盖程婴之谓也。

丕郑之自秦反也,闻里克死,见共华曰:“可以入乎?”共华曰:“二三子皆在而不及,子使于秦,可哉!”丕郑入,君杀之。共赐谓共华曰:“子行乎?其及也!”共华曰:“夫子之入,吾谋也,将待也。”赐曰:“孰知之?”共华曰:“不可。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人不智,困而不死无勇。任大恶三,行将安入?子其行矣,我姑待死。”(选自《国语·晋语·惠公杀丕郑》)

由此可知,共华因一语之误而不避生死。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的这些王侯将相到士人、使臣、史官,于事皆可免于死,但他们都因一己心中之义而不避生死。叶水心道:“在春秋时,未有生老病死入士大夫之心。” 孔子也曾说道:“求仁而得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盖谓春秋时人对生死的抉择,如孟子《告子章句上》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盖舍生取义可以概括春秋时人的生死观。

参考文献:

[1] 刘蓉,白炜.从《左传》看春秋时人的生死观[J].唐都学刊,2004(3):94-97.

[2] 刘波.古代中国人的生死观[J].中华儿女,2015(7):96.

猜你喜欢

春秋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春秋》大义对宋代纪传史体的影响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