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制成美味
2017-04-07屠菊红
屠菊红
日前,经人介绍,在大型超市买到一些三文鱼骨头,每条骨头仅售十元人民币。回家香煎、煲汤,都很受欢迎,于是想起几十年来亲尝或耳闻的“废弃制成美味”。
犹记20世纪70年代在上海,可以到菜场讨些黄鳝骨头,回家熬汤。10 min后,汤汁就像牛奶一般的白。人们认为美味而又营养,而且不花钱。
那时候,黄鳝丝是家常菜,很大众化。菜场里划鳝丝余下的骨头,本来只是垃圾,也没有很多人会讨要。后来才知道,用黄鳝骨之类烧汤增味原来是传统。
苏州汤面:这是我喜爱的美味,特色在于面和汤。淡酱色的面汤清澈见底,面条撩得紧紧的,齐整地盘放碗中,像刚梳好的仕女发髻。和着宽汤,略带几分飘逸与素雅。外形美观,味鲜爽口。
据说面汤的制作是用黄鳝骨、青鱼鳞、河虾壳、鸡壳骨,再加上去腥的十几味中药熬出来的。汤清味鲜,口感丰富,不油不腻。
昆山奥灶面:也是我的最爱。奥灶面的汤水制作更精致,原料更多,滋味更加厚实和丰富。文火煨着鸡、鸭、鱼肉,慢工出细活。煨出来的汤里一般还放黄鳝骨头,一方面增加些鲜味,同时还有黏性,黏住了汤水里的粒屑。
苏州枫镇大面:吊汤时除了常见的肉骨、鳝骨外,还加入了酒糟,是夏令季节苏州名点美食。
百粤云吞面:20世纪60年代在广州,很小的一碗云吞面,卖一角五分。可以加汤,每碗五分,那碗儿,就更小了。足见汤的份量之重,占了总价值1/3。
云吞面的汤底,用火腿骨、猪大骨、猪皮、鸡鸭头、颈、脚、鲜虾头、虾壳、老姜等材料先出水,去除血渍等不干净的东西,用清水洗净,加入大地鱼(比目鱼的干制品)、虾籽,放进大汤■里,加八、九成水。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慢火煎熬而成。
广东生滚粥:也以鲜美著名。比如艇仔粥,以生鱼骨熬瘦猪肉熬成粥底,再配以新鲜鱼片、虾仁、叉烧、浮皮、海蜇、花生、田螺肉,滚一滚,在上碗时加上鲜葱和香口的薄脆,烹制成美味的八宝艇仔粥。
柚子皮:秋天柚子上市,我想起几十年前的广州,几乎家家户户会用柚子皮烧菜,并且都认为是絕味。
柚子皮又粗又老,还有涩味。去掉青皮,把又白又软有点像绵花似的内瓣留下,切成一片一片,放在清水里泡。每天换一次水,这是为了去掉果皮的涩味。如是泡上几天,柚子壳的涩味就大部分去掉。捞起来,榨干水。
最简单的料理方式则是放点油盐,加点猪肉,放饭面上蒸一蒸就可以吃。
虾籽焖柚皮:去除涩味后,以上汤焖8 h,配料包括鲮鱼肉、猪腩肉、虾米、牛肉及瑶柱等,目的是使柚皮入味。最后,将焖好的柚皮扣上虾籽及蚝油煮成的汁液。
麦芽糖柚皮:柚皮还可以做成蜜饯。广东东莞石龙镇位于广深铁路的终点,石龙特产之一的麦芽糖柚皮,在石龙火车站月台销售了几十年,至今驰名海内外。
西瓜皮:近两年,我们吃西瓜都留皮,特别是薄而脆的,或者炒着吃,或者处理后做成酸菜。
洗净切好,均匀撒上少许盐。腌30 min,用手轻微捏一捏,捏去带盐的水分。取出凉干后,放进有盖的玻璃器皿中,加入白米醋和白糖。醋的量要能浸过材料表面,糖的用量会很大(以前多用糖精)。腌好放到冰箱里,可以吃上一星期。西瓜皮爽口开胃,又兼清热,真是好东西。
西瓜酱罐头: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独家生产的梅林牌西瓜酱罐头,色泽淡黄,呈小粒的块状体,形态美观,风味清香。在上海曾一度风行。外销以科威特、巴林等地为主,1982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据说它就是选用西瓜“内层果肉”,配以砂糖、果胶、香料等精制而成。
莴笋叶:吃莴笋,叶子一般都丢弃。然而,莴笋叶子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非常丰富,营养价值要高于莴笋茎。
莴苣叶子菜饭:江浙地区曾经流行,将咸肉切丁、莴笋叶子切碎制成,竟成了清香可口的江南时鲜。
笋虾、芋荚:一甲子前,笋虾、芋荚是珠三角老百姓的日常食物。笋虾即笋干,芋荚就是芋头的茎苗的部分。新鲜的芋荚味道很浓郁,而且多汁、鲜嫩,有人认为比芋荚干好吃。
豆饼、豆渣:江浙地区也吃过用来喂猪的豆饼。还有豆腐的下脚料“豆舶”(或叫豆渣、豆粞),用极少一点油,炒得焦香时撒一点青葱花。上海人用来过泡饭,真是好吃极了。石库门里一家吃,十家香。朋友说,现在这叫“素肉松”,是上好的下粥菜。如果用火腿末和火腿油来炒,那就媲美皇帝的御膳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