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近况

2017-04-07柳玉民

人力资源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人才资源京津冀

柳玉民

摘要: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也随即提出,为了加快人才资源一体化战略的落地执行,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文章通过知网平台,对近5年来关于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和综合述评。

关键词:京津冀 人才资源 文献研究

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也随即提出,众多学者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截至目前,近10年来关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研究的文献有近865篇。

一、主要研究内容

近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人才流动、一体化的必要性、机制体制、对策策略、开发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刘海云等(2015)在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区域人力资源协调发展机制;要加强并完善教育财政投入;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战略;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实现错位互补。张卓等(2015)在建立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信息系统的构想中指出可以为高层次人才分类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佟林杰等(2015)在京津冀区域人才特区建设的实现困境与路径选择中指出可以通过理念重构,实现人才自发聚集;通过搭建载体,健全人才特区运行机制;可以通过制度完善,提升人才特区使用效益等实现人才一体化。就现有的政策而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支持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并由财政资金落实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待遇。在战略层面,关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共享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大众,已经达成完全共识。在战术层面,人们对通过何种方式,哪些途径,哪些领域,哪些部门,如何合作等实现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讨论的比较多,涉及内容也比较丰富,呈现的是百家争鸣局面。而在战役层面,基本没有人进行研究和阐述,尚属空白領域。由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时代性和特殊性,目前,国外文献中就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内容。

二、协同发展的历程

1.萌芽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3年期间,北京、天津、廊坊、唐山和秦皇岛等地的民间团体和单位自发进行临时性、局部地区的人才合作,形式简单,内容狭隘,聚集力弱,彼此相对封闭,一体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

2.稳步推进阶段。从2004年开始达成的旨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廊坊共识”至2013年,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

3.全面发展阶段。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深刻全面地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推进思路和重大意义。自此,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不仅拓宽了人才合作领域,加强了合作的统筹协调力度,政府主导推动作用也越发明显。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合作领域狭隘局限,传统思维有待继续打破。在一个时期内,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把合作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的交通、产业链合作、环境治理三大领域,而对能够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人才开发合作重视程度不够。从近年来人才合作的内容来看,仍旧是围绕人才招聘信息共享、人才网站互联、人事代理和人才派遣业务互助等人才市场建设的相关领域展开,合作领域范围狭隘局限。

2.政策衔接不通畅,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京津冀三地的人才政策衔接不通畅,公共政策服务平台的构建较为缺乏,制度性障碍尚未突破。一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完全对接。京津冀各地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京津地区人才济济、科技领先、经济发达,而河北的整体实力则略显薄弱。同时,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福利待遇、学术环境和机遇等方面限制,使得区域内各类人才流动性比较低。二是人才政策开放力度较小。京津地区引才主要倾向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对区域内人才开放力度较小且准入门槛偏高。三是区域内人才政策不配套。虽然京津冀都各自形成了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但尚未制定人才方面统一的发展规划,而且具体政策制度也缺乏协调和配套,因此制约了区域内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

3.教育资源失调,合作积极性不高。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政,培养人才的资源配置差距巨大,区域内亦缺乏协调的人才发展目标,导致有效的人才合作机制难以形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提供的数据,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北京是天津的2.35倍,是河北的1.44倍;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北京是天津的1.27倍,是河北的2.59倍。从人才载体建设看,“211”全国重点高校北京有27所,天津4所,河北仅有2所,其中1所位于天津市内,1所为北京高校的分校区。

4.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人才市场相对分割。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区域基本以传统的钢铁、煤炭、建材、重型机械、汽车等产业为主,但在时代的驱动下又无序竞争发展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主导产业和区域整体利益的统筹兼顾,缺乏整体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导致京津冀区域无法发挥各自优势,导致产业同构现象普遍。另一方面,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促使津冀地区的主导产业的相关高端人才竞相涌入北京,加速了本身发展相对滞后的津冀地区的科技支撑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当地的产业发展,拉大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差距。

四、研究总结及展望

1.研究总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进行实际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这些对于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京津冀区域打成一片,成为一家。国家已经实现了顶层设计,将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在实施中,由于历史因素,造成三地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等有很大差异,尤其是经济,更是差异明显。同时,在职能部门中还存在许多本位主义和地方主义,有的怕打破平衡,根本不愿意进行一体化,这些都是导致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一体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政府各职能部门间数据信息的不共享,不透明,不全面问题严重,在信息化社会,这是非常致命的缺点和不足。

2.研究展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的关键是人才资源能否实现一体化。各地只有牢牢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推进三地人才资源的一体化,才能为区域经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后劲。加强对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一体化政策、制度以及实施办法的研究,将有力推动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京津冀人才资源协同共享将替代人们对经济的关注,成为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人才资源京津冀
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高校人才资源主权论
人才资源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探究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