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初探
2017-04-07卓星友
卓星友
摘要:文章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机构、人员、课程、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学校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培养专业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指导研究,全程化、个性化开展职业指导等提高学生就业的各项职业指导办法,推动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自2001年114万增长到2016年765万,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阶段向大众性教育阶段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在建校初期,由于资源少、经验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下,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与其他资格较老的院校相比,竞争力较弱。教育部近日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于新建本科高校而言必须立足本校实际,准确定位,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鉴于新建本科高校的一些特点,如何更好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一、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工作人员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在原来学生处或其它职能部门的基础上,设置就业指导中心,由学生处(或其他职能部门)的成员兼职就业工作。即便设有招生就业处的学校,里面也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在系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般都是毕业班辅导员负责,由于行政事务较多,他们也只是做一些就业信息的推送工作,有职业指导师证的辅导员虽进行职业指导,但都比较粗浅,且指导数量也较少。
2.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单一,课程内容失衡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职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只有理论性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实践为主、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课程比较缺乏甚至缺失。只开设理论课程,而不注重实践,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可以侃侃而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处下手,变成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在职业指导的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表现在在课程内容上,突出表现在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只有“就业指导”一个方面,缺乏职业规划、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训练等方面的内容,造成了课程内容的不完整性,这势必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方面的竞争能力。
3.职业指导队伍不规范,职业指导研究相对缺乏
教师的成长轨迹基本是从学生直接到教师,由助教再到教授,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的过程,没有其他行业的工作经历,对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甚少,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闭门造车之嫌,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因为机构设置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职业指导队伍也不规范,职业指导老师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训练,没有考取职业指导师证书,不能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的职业指导。按1:500人配置一名职业指导师,这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很难达到这个标准。职业指导研究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不多,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教师也很少。新建本科高校职业指导研究应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培养什么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毕业生能够顺利毕业,成长成才,以研究的结果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招生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4.职业指导个性化不突出,缺乏针对性
按照教育部大纲要求,大多新建本科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但形式单一、时间短暂、持续性差,效果不理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校要因材施教,现阶段的职业指导师的师资水平远远达不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因人指导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思考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多元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寻找工作的时顺利毕业。对于有就业困难的学生,各个系院要安排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而不是采用上大课的形式去讲解,通过帮助他们分析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提高就业信心,渡过就业的难关,实现顺利就业。
二、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路径探索
1.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培养专业人员
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学校职业指导管理专门组织机构,职业指导专业人员具有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基础。新建本科院校要深刻认识到职业指导对于学生就业、学生就业率的重大作用,要明确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把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职业指导部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学校、系院两级的职业指导部门,建立起学校职业指导部门领导、系院党委书记共同领导下的辅导员、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职业指导小组,积极稳妥的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学校和系院要联合培养职业指导的专业人员,组织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课老师积极考取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职,业指导课程设置
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要体现前瞻性、发展性、教育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解决传统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上失衡、类型上单一、空间上封闭等问题,建立以职业规划为基础、就业指导为核心、创业教育与训练为重点的开放型课程体系,使职业生涯指导由原来的短期指導向长期指导转变。职业指导老师也经常去不同的企业学习,了解当前的企业对企业人才的需求方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指导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充分挖掘、整合学校现有资源,挑选一批职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理论研究水平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辅导员是学校毕业工作一线工作者,是毕业工作的积极实践者,他们长期工作在就业工作的前线,拥有丰富的就业工作经验,对每年的就业市场比较了解和熟悉,也与用人单位保持着较好的沟通和联系,学校应鼓励和支持他们去报考职业指导师考试,通过系统专门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将他们的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积极申报课题研究,把经验和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提高职业指导的学术研究,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增强职业指导老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帮助他们走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道路。
4.全程化、个性化开展职业指导
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将德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进行分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了解一些基本点理论、基本知识,以课堂授课为主;大二年级则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方面的相关测试,并对自己和专业及以后的就业方向进行了解,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三年级则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技能,开展创业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修课程,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准备;大学四年级则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做好求职准备。在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时,可以转换指导形式,如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技能大赛比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提升就业竞争力;再者,学校积极外聘企业管理人员和创业成功的往届毕业生来校进行职业规划讲座,使学生更好自我定位,适应社会。
结论:新建本科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链条的最后环节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职业指导的相关知识,更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实现自身价值。虽然当前新建本科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应当看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缘、地缘、专业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学校要对自己的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地人才需求,可以针对性的提高对学生此方面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