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历史文化类节目现代意义
2017-04-07邵小琴
邵小琴 王 蒙
赋予历史文化类节目现代意义
邵小琴 王 蒙
《楚水风》栏目是兴化电视台社教部的主要栏目,历史文化类题材是栏目的主要内容,将历史文化类题材做出精品和新意,是栏目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内容细节、拍摄视角、编排方法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楚水风》的制作实践,具体论述了怎样创新,才能使历史文化类题材更贴近民生,反映民情,走基层,接地气。
历史文化类;节目;实践;创新
《楚水风》是兴化电视台社教部的品牌栏目。经过十多年的上下求索,《楚水风》紧紧围绕“继承传统文化,探寻人文足迹,展示风土人情,弘扬现代文明”的主旨,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地方特色浓郁,本土品牌鲜明。
《楚水风》现有子栏目《水乡风情》《楚水往事》《文学之窗》《艺术人生》《文化闲语》等,凸显地域特色,栏目贴近民生,反映民情,走基层,接地气。
一、挖掘细节,以点带面,功夫在调研
兴化本地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扬州八怪”郑板桥、《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状元宰相”李春芳、“中原才子”宗臣、“东方黑格尔”刘熙载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丰富多彩,有着丰厚的资源可供挖掘。以“流水账”式介绍人物的成长历程、人生轨迹,容易沦为泛泛之谈,可以尝试每期只关注一个点。比如介绍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作品很多,每期选择他的一首诗、一件书法作品、一幅画,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作深入剖析,以“每期一作品”的方式做一个专题,以点带面地对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刻的展示。介绍刘熙载,可以从他文艺理论著作《艺概》入手,以“艺概心得”的方式,带领观众一起解读《艺概》。
兴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养育了古人的才情,也哺育了今人的聪慧。老一辈杰出人物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钮经义、“癌症诱导分化之父”王振义、“会计学界的翘楚”葛家澍、新一代有著名作家毕飞宇、“世界棋后”侯逸凡等,相比古代文化名人,现当代杰出人物资料更多,表现时更有生命力。首先,对人物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解构分析,功夫在调研。《“会计学界的翘楚”葛家澍》一片,我们对葛家澍做了细致的调研,横向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纵向覆盖童年到老年,全面了解了葛家澍的成长、求学、工作经历。拜访他的家人、门生以及和葛老熟识的人,并做了详细的采访,最终找到了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几个身份:学术斗士、研究先锋、故乡之子,全片围绕这几点展开,立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葛老的形象。
兴化的名胜景点众多,《楚水风》可以把视角再缩小,聚焦到一个书斋、一间瓦房,以“一花一世界”的思维方式来架构全片。
二、视角转向普通人,体现人文关怀
纪录片和电视文艺片将是《楚水风》栏目今后的主要类型。《楚水风》现有节目多以历史文化名人,或是当代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为角度讲述故事,展现的是名人的人生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倘若把视角转向在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普通人,找出普通人与当地文化的联系,通过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来表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出无限内容,让此类节目有鲜活的源泉,更加贴近现代人生活,从而扩大观众群体,让历史文化类节目不再是爱好者的专享。
兴化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老建筑保留完好,原住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竹巷、金东门、银北门,老街深处,老小工匠们做着老手艺,数十年如一日,是持家也是传承。平凡人身上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深入他们的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窥见城市的历史文化变迁,更能打动人心,更接地气。表现凡人要防止踏入另一个误区:人物过于边缘化。
三、融入时空感,体现现代意义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除了故事本身,讲述技巧也很重要。
历史文化类节目要做得深刻,不能单薄。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挑选出独具特色和值得深入挖掘的选题后,需要在节目内容的叙事方法和编排上把握好时空脉络,具有跳跃性。《楚水风》中的《楚水往事》系列节目,看似讲述往事,实则让往事成为引子,而不是只停留于往事,讲述的过程就是抛砖引玉的过程,“玉”就是观众对家乡的认同感。为了达到“引玉”的效果,叙事时时空的跳跃性必不可少:古今交错重叠,相互观照,体现出现代意义,更有层次性,更丰满,在唤起观众记忆的同时激发对家乡的认同感。通过这样的节目表现手法来凸显大环境中的小城市特色,从而成为“留得住乡愁”的高质量节目。
可借助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的观点来给节目增加深度。2016年10月底,栏目围绕家风家书主题制作了《板桥家书》一片。为了深入挖掘《板桥家书》对现代人、现代社会的意义,我们采访了明清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百家讲坛》讲师毛佩琦。“吃亏是福”的思想过时了吗?《板桥家书》在现代人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有哪些进步意义?郑板桥家书中的哪些观点和论述尤其值得现代人深思?毛佩琦以独到深刻的眼光对问题一一论述,《板桥家书》的主题得以深化。
(作者单位:兴化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