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建设的关键因素探讨
2017-04-07张丹妮魏红宁
张丹妮,魏红宁
(西南交通大学 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四川 成都610031)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建设的关键因素探讨
张丹妮,魏红宁
(西南交通大学 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四川 成都610031)
以用户需求为主导是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是实现学校跨部门的无缝协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是当前实现学校跨部门协作的基础。论文分析了用户的需求,详细研究了当前信息互操作实现方式和建设信息互操作平台的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设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需要解决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开展这方面工作。
用户需求;信息互操作;信息集成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总的来看,现有系统中,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低,学校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的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不紧密,各类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信息汇总与实时处理能力弱,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从而导致它们所能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往往是零散的、非集成的,从而降低了信息和服务的内在价值。当前,高校信息化开始向用户需求主导方向发展,如何满足广大师生的各种信息化需求,尤其是提供跨部门的、一体化的、一致性的信息和服务是当前高校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然发展阶段。
为广大师生提供跨部门的集成信息和服务的核心基础就是建立一体化的学校,也就是各部门应该无缝地跨部门相互协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这个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提高学校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管理、传输和交换是实现各部门协作的关键。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就是用于辅助各部门提高信息和服务管理,支持信息和服务的交换和共享的,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实现全校范围内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建设方案。如何建立跨部门的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有技术方面的,也有非技术方面的。其中,CIO制度的建设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关于CIO制度建设已有很多文章作了介绍[1],在此不进行论述。论文将重点探讨我们在建设学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工作中所遇到的和思考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设计目标
用户是指需要访问和使用学校信息和服务的实体。学校进行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我们认为,越能满足用户的个体需要,学校就会变得更好,就越能实现更高的战略目标。当前,学校所有的机构都是为了方便机构本身的管理工作进行设置的,并没有以用户为核心来设计整个组织架构。这样,就很自然地在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上是以机构管理工作为中心的,而忽略了用户的具体需求。这种状况就会带来一个问题:与学校打交道的用户并不总是能够将学校的组织机构和他们的某个需求一一对应起来,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需要多个具有不同权限的部门一起处理的需求。一个理想的学校应该是用户能够在任何时候和地点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服务,而不用了解这些信息和服务到底是哪个部门提供的。因此,当前围绕部门管理工作为中心进行的信息化工作与学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有点偏离。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需求,那么,如何来把握和满足这些需求呢。我们在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用户进行的调研,了解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总的来说,以下一些需求是具有共性和发展性的[2]:
(1)通过单一的入口访问学校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服务。
(2)用户能够容易地得到所需的信息和服务,而不用了解这些信息和服务是由哪些部门具体提供的。
(3)保证前台的信息和服务的提供与后台的事务处理高度一致。
(4)可以根据用户不同角色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
(5)学校的信息化政策制定和业务流程设计的开始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和评估阶段能将相关用户纳入其中,体现用户的主动性。
(6)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有保障。
(7)用户的隐私信息要做到保密。
当前以部门为中心所设计的信息系统是无法满足用户所提出的以上所有需求的。要满足这些需求的最重要一点,就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一体化的学校,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服务的无缝集成。这个方向是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换句话说,只有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一体化的学校,实现跨部门的无缝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各个阶段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实现方式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已经或正在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集成平台[3],在信息互操作层面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实现跨部门的信息相互协作中,通常有以下一些具体的实现方式:
(1)各个部门仍然提供原有的服务,所提供的服务接口方式为标准方式,而且各个部门所管理的数据采用相互认可的数据标准定义,特别是那些需要共享的数据。但在各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之间并没有在技术上做到集成。
(2)通过服务主题的方式将各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分类聚集在一起。这些信息和服务内在并没有集成。把它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只是为了辅助信息和服务搜索以及方便完成所需要的涉及多个部门的服务。
(3)建立一个信息和服务的集中提供平台。这个集中提供平台通过代理的方式和后台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联系实现相关信息和服务的共享和集成。用户只要访问这个信息和服务的集中提供平台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具体所需的信息和服务由哪个部门提供无需知道。
(4)按照严格的业务流程方式将各部门的服务进行改造并集成起来。这种方式所涉及的集成工作最复杂,工作量太大,具有极大的实际推广难度。
(5)在以上四种实现形式中,前两种是初级形式,最容易实现,但由于后台信息系统并没有真正集成起来,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部门协作。第四种方式所涉及的集成方面的阻碍因素太多,在实际工作中较难实现。从当前的分析看,第三种方式是较为理想的方式,它既能较好实现跨部门的相互协作,又能较好地继承原有的信息化成果及原有的组织架构,我们学校就是采用的第三种方式,它的架构示意如图1所示。
三、阻碍高校信息化互操作平台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不少高校已经或正在推进信息互操作平台的建设工作,有进展顺利的,也有遇到很大阻力的。那么,当前进行这项工作的阻碍因素到底有哪些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图1 信息互操作平台架构
1.当前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所带来的阻碍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相关部门出于政策法规方面的要求,对他们认为可能涉及师生员工隐私权、保密性或知识产权等信息的访问,做了较大的限制。有时还可能借口于某些政策法规或对政策法规的不完全理解来限制本部门信息的合理共享。应该来说,不会有任何学校制定相应政策来抑制信息共享,但在信息共享的细化方面,也就是,哪些信息可以共享,共享范围如何等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法规不够或不明确。从而会带来对同一信息是否能够共享,各个部门有各自的理解。在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所存在的阻碍,有时看起来简单,但解决起来可能非常困难,因为它要改变当前的政策,就需要复杂的制定和修改政策的程序。
2.当前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阻碍
现在,大多数组织结构的设置都是为了方便部门本身在管理工作的需要。这种结构设置对于领导追踪和评价部门工作非常有效。但这种组织管理方式对于是否真正满足师生需求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并不是以服务用户为核心进行设置的。在某些服务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时,这种组织结构所表现的阻碍性更大。
3.操作层面所带来的阻碍
在操作层面所表现出来的阻碍是和组织结构相关的。对应于当前的组织结构,它的评价机制往往基于本部门,对于部门之间的协作很少涉及。因此,在具体的部门协作时,可能具体表现出以下一些阻碍:
(1)担心信息的质量或信息的滥用。相关部门害怕按特定目的或关联关系收集的信息可能被其它用户不合适地使用。或害怕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准确的或是不完整的。
(2)担心部门经济利益或信息拥有权的丧失。有些部门对于访问他们的某些数据可能需要收费。如果建立了信息互操作平台,不能保证他们这种权利的延续,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
(3)很多部门不愿意把精力和经费上投资在跨部门协作的建设项目中,而只愿意投资在对自己部门产生直接效益的项目。
(4)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现有数据通常很难被充分利用。很多部门在不清楚某些信息是否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又开始对一些信息进行新的采集活动。导致学校内部信息的混乱。
(5)如何描述部门之间的接口?在协作环境中,每个部门责任如何界定?每一个参与集成服务的角色如何被表达?在集成环境中,每一个角色在时间、经费、人力等方面的贡献如何划分?
(6)现有的技术架构或技术安全措施可能会对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共享产生阻碍。
4.文化层面所带来的阻碍
跨部门协作需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界限,需要在部门工作的思想和文化层面有较大提升。在这方面,可能会遇到以下两方面的阻力:
(1)不同部门管理者之间可能很难共享一些建设目标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在他们较少控制和影响的地方。
(2)一些部门管理者由于视野或思想的局限,很难看到他们所从事领域以外的世界,对于跨部门协作的意识并不强烈。
四、高校信息化互操作平台建设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关键要素
随着师生员工信息技术素养的极大提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学校各项改革的进行,这些变化极大地放大了学校各方面的需求,势必要求学校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没有跨部门的协作是无法得到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学校跨部门的无缝合作已成为可能。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是当前实现这种可能的最佳方式。要在实践中实现信息互操作平台,除开要具有CIO制度的保障之外,在第三节中所分析的阻碍因素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关键因素的解决:
1.相关人员要充分理解与信息共享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行政规定
在这方面,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1)从上到下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把信息作为资产和战略资源进行管理。为整个学校的信息充分共享和利用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
(2)寻找、识别和理解那些对学校信息提供和使用有影响的法律和政策,如:安全保密、隐私等。对于校内不合理的政策规定进行必要的修订。
(3)将信息访问和使用的条件写入正式的文档并采用适当方式公布。并且,进行定期的审计和评估。
(4)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政策、责任和信息使用条件方面的培训。
2.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形成健康的合作伙伴关系
要顺利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换,部门之间在信息需求、业务驱动、法律和政策、合适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责任的划分等方面需要有共同的认知。部门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对于达成这种目标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1)把部门信息管理和互操作的责任交给部门的主要领导。对这些领导进行本部门信息管理能力、部门之间信息互操作原则、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所带来的益处等方面进行培训。
(2)识别出与本部门有信息共享和交换要求的其它部门,相互学习彼此的相关业务流程、政策和法律义务,提高相互的合作意识。
(3)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建立信息管理和交换规划、信息标准、信息实践和监管计划等,共同提高跨部门信息交换能力和信息监管能力。
(4)共同承担责任确保信息共享和交换得到合理的经费和人力支持。
3.采用合理的技术架构、相应的数据标准和安全可靠的网络通信协议等技术手段
在这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所采用的信息互操作平台系统架构应能适应以下目标的完成:能够对不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将原有分散的系统以及将要建立的系统组成基于共享的新的应用系统。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原有投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信息互操作平台应遵从松耦合体系结构,实现应用系统的独立性和耦合性。
(2)在学校层面建立遵从数据标准的信息管理原则和程序。
(3)尽可能识别和采用已存在的权威数据标准或已通过法律程序颁布的数据标准。如: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
(4)对于需要自定义的标准,应采用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共同实践、成立标准制定小组、组织标准工作论坛等方式完成。
(5)在信息互操作集成环境中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所采用的网络传输协议应能跨越防火墙,支持加密保护和身份认证。能在所需安全级别下实现多校区、跨区域的信息互操作。
4.建立各类信息的权威信息源并以正式文档的方式确立
每个信息都应该具有明确的单个权威信息源出处以及清晰的信息源管理责任。
5.建立合理的信息监管架构,增强管理层对信息共享和交换的信心
在这方面,可以做以下一些工作:
(1)将信息互操作的责任赋给较高的领导层。在此基础上,建立跨部门的监管措施和政策来支持跨部门的信息交换。
(2)要定期完成关于信息互操作进展的正式报告并呈送给高层管理者。
(3)评价现有的信息监管措施是否在合适的部门,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4)在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建立清晰的、责任明确的监管措施,引入合理的审计和评价指标评测执行情况。信息生命周期包括信息规划阶段、信息的生成和收集阶段、信息的组织和存储阶段、信息的访问和使用阶段以及信息的维护阶段。
(5)依据信息的类型的不同,实施的监管措施也应不相同。例如:不敏感的信息就应少监管,而那些高度敏感的信息,如:个人隐私、科研保密信息等,就需要较多和详细的监管。
五、结论
建立跨部门的无缝协作,实现一体化学校,是满足用户各种需求,实现学校战略发展的核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互操作平台,使高校跨部门有效协作成为可能。要建立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有技术层面的,也有非技术层面的。文中所指出的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建设的阻碍因素和需要解决的关键内容以及如何开展这方面工作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所涉及的问题从多角度去考虑,得到一个更加妥善的解决办法。
[1]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1):25-29.
[2]段凡丁,邓碧敏,魏红宁.信息服务集成门户平台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0):107-109.
[3]郭智敏,魏红宁,邓碧敏.基于JMS的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数据共享的研究与实现 [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5):268-271.
(编辑:王晓明)
TP315
B
1673-8454(2017)05-0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