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入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改革探讨
2017-04-07李法玲
李法玲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要有效结合高校中文系的汉语课程体系之外,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下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全面树立汉语文化教学理念,创建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同时也使汉语走向世界创造良好的条件。从文化导入环境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文化导入 意义 教学改革 路径 对外汉语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世界各地兴起了汉语热,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并逐渐增加招生规模。由于受到语音、词汇等基础理论的限制,学生对汉语的理解掌握处于一个较为浅显的水平,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文化导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逐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开来。
一、文化导入环境
学习中华文化是学习汉语的必要条件,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语的学习是进行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汉语这一中华文化的载体,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相反当对我国的文学、风俗等有确切的了解的时候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汉语。
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领会我国的文化内涵才是我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对外汉语教学变成了对生字词等基本知识的传授课,文化内涵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对汉语之美的认识以及学习的兴趣。因此必须将对外汉语教学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在外来语言、网络语言等对汉语表达的影响下,汉语的纯粹性逐渐削弱,而功利性却增强。对此我们必须承担起汉语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汉語、用好汉语。
二、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文化导入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学、哲学等与文化有关的因素,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知识性,并促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我国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面临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文化导入十分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有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有助于重新挖掘和弘扬汉语中深厚的文化,有助于突出汉语的文化属性,使对外汉语教学获得新的生命力,更有助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最终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
三、基于文化导入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增强汉语教学的文化深度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带有天然的文化属性。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改革中,增强人文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将汉语置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学习、研究。例如从古代语料、语言趣话等中探究汉语发展的历史;从文化变迁中探究语法结构的演变;从诗歌韵律中传授语音知识;从文字发展的历史中推敲汉字构造的变化。这样通过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对汉语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教学的文化深度也得以提升。
(二)创新教学新理念
针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绝对掌握着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时间,学习者仅能以单向输入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此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所传授的理论与知识,难以体现学习的本位性与主动性,另外,在此框架内,较大程度抹杀了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而构建主义理论提倡学习者需以一种探究性、自主性状态投身学习,此种学习状态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保障教师指导质量,实现创赢。
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得到长足发展与进步,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而出现此喜况的积极推动者,便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而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上,略显薄弱与不足。基于西方国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普遍盛行之际,国内对此却较少涉及。诸多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此理论还不够了解,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闻所未闻。基于客观因素来考量,在对外汉语教学实际落实过程中,具有西方背景的学生与始终秉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间存在者激烈的冲突,在此领域内,是持观望态度,还是认真研究,以不变应万变,大胆尝试,并用这一新兴理论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最终答案乃是显而易见的。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已开展多年,而在教学实际推进中,存在着许多教学难点,一些研究人员与教师着手于教学法、汉语本体,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如语法教学中的助词、补语、被动句及“把”字句等,仍然是对对外汉语教师、学生造成困扰的地方。所存在的这些难点,之所以多年未曾解决与突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相关与传统的教学理论。
(三)革新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开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他们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学生的深切了解,对平等观念和包容意识的重视,对教学活动的可预知性及可接受性的思考。然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才是教学是真正目的,因此锻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必须革新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启发式、调研式、探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最终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目的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去,除了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之外,也不能忽视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举办互助语言学习活动等,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四)丰富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有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两个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第一语言教学,而且在毕业之厚留学生还有接受第二语言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面对身份和思想的转化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吸取西方的体验式教学中的精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化行为训练,也可以在遵守课程目的、性质的基础上,扩大语音、语法等具体教的文化知识内容的比重。例如,在词汇教学中对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演变、色彩意义等进行有效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在语音教学中增添对汉语语音演变历史及其政治、文化等背景的介绍;在语法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对汉语结构有一个新的认识,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有效讲解;在修辞教学中要有效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增添民俗、礼仪等知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五)利用对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对其有效运用,使其发挥自身在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方面的优势,这样学生将会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最直观的感受,而且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毕业后的实践运用。除此之外,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教材,并有效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单一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要求,所以充分尊重课程自身的特点,有效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够使教学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教育形势,必须深刻把握教育规律,为语言教学营造深厚的文化背景,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为汉语文化教学理念为核心,最终促使学生运用和传播汉语的能力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金钏.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2]黑琨,王凤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3]焦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