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扇窗的故事(组章)

2017-04-07刘盈吟

当代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室友爷爷奶奶爷爷

刘盈吟

祖孙的情与梦

梦,是给前进路上打的一盏明灯;扇,是给炎热夏天吹的一股凉风。

时间“嘀嗒、嘀嗒”从我的身边流逝着,一切仿佛过得飞快,如流水般的片断哗哗地流过。但是,清晨阳光照耀的课堂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窗外的小鸟在枝头喳喳地叫着,讲台上的一杯浓茶散发着香味,热气腾腾的“白雾”像是要盖住讲桌,可是台下的孩子们却仍然聚精会神地看着讲台上那位虽年事已高却仍然神采飞扬的老头。这个老头便是我的爷爷。我对他上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从牙牙学语开始,无论是逛公园、散步、出游,左边的爷爷和右边的奶奶都会拉着我的手,踏着街上的地砖、伴着阳光走一步跳一格的同时响起“今天来学扇,先学点线面。一个中心点,生出三根线……”他们说一句,我跟一句。说着说着,我跳起来用手去抚路边商店门口的石狮子;说着说着,我骑着爷爷的“丫丫脖”摸路边高树上的叶子。清脆幼稚的声音引得身旁路过的人不时地回头,眼光里带着默默的赞许。收到这些“指示”,我的声音更大了,声音透彻了整条石板路……这首歌谣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就算从睡梦中把我叫醒问我,我都可以倒背如流。

第一次进入爷爷的课堂是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和比我大的哥哥姐姐们坐在一起听爷爷上课。我感到他对我自然就是对牛弹琴、唐僧念经,让我昏昏欲睡。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小就被他们叫来上这样的扇法作文课。一下课,我立马跳出教室,想摆脱这个紧箍咒,哭丧着脸用小手挠着头告诉爷爷奶奶:“我听不懂”。然而,最终拗不过爷爷奶奶要将我培养成扇法接班人的思想,还是只有回到那个我听不懂的“窟窿”中去。但渐渐的,爷爷的思维模式不知不觉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刻在了我的脑海深处。

直到有一次,在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我背着书包和爷爷奶奶去上课,东看看西瞧瞧,忽然在街边看到社区的一块宣传栏上有一首儿歌“春天里花儿开……”我觉得读起来像顺口溜一样,很有趣,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心里暗想,我也要做一首让你们笑掉大牙!我便“照葫芦画瓢”地编了一首小诗:“树上有小鸟,小鸟吱吱叫。叫到傍晚里,困了就睡觉。”边想边说了出来,爷爷奶奶听后直说,这就是你的生活写照啊!“吱吱叫”好像读英语、读语文,成天读呀叫呀玩呀,一直到傍晚,累得什么也不管了,什么都忘却了就睡觉!爷爷奶奶连忙问我:“还可以作吗?”我高兴地答应了,随后又即兴作了几首“诗”。回家后,爸爸妈妈听说后都开始叫我诗人了,顿时我有点得意忘形了,突然想到所学不多的诗歌下面都有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辛弃疾等诗人的名字,于是我也在我写的小诗的下面写下了“现代诗人”四个字,惹得他们捧腹大笑!爷爷趁我的这个兴奋劲连忙鼓励我道:“诗都可以作出来了,还怕作文?”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奶奶生气了》。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知道了什么叫“愤怒笔下出诗人”。中学时期学业比较重,每次爷爷奶奶都叫我写一篇作文,可我是一拖再拖,就是不想写,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推脱。最后,奶奶忍无可忍地爆发了,大训了我一顿,虽然火辣辣的,但我能忍得住,趁反思中把这篇激情文字写了出来。在爷爷奶奶的鼓励下,我还投给了报社,居然刊登了出来,这下激起了我表达感情的欲望。就这样,我的魔鬼训练开始了:奶奶要求我必须每天记一则日记,必须每天积累几个好词好句子,之后又一字一句的纠正我的错别字、病句、错句;爷爷也将他的扇法——中国古代老子《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和西方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所进行扩充概括的演变秘诀传授给了我;爷爷奶奶二人合力,其力断金,终于让我的几篇文章写出后都发表了。这时奶奶开始与我“摊牌了”,她说:“盈吟呀,你爷爷这辈子研究出的扇法,你要学到手,把它发扬光大啊!这可是我们的梦想和希望!”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奶奶所交给我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复杂了,但是用了这些方法后,我的作文在大学写得却更是如鱼得水、信手拈来,越来越会运用爷爷的“扇”了,对它也越来越感兴趣了。大学期间的时间较为充裕,因而我读的书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不知不觉地,“扇”賦予了我一双慧眼,让我观察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下越来越长的关于校园生活方面的十多篇文章在省报上发表。回看我的“作文路”,是爷爷奶奶的精心教诲让我也对教育事业充满着希望,于是我选择了师范中文专业,为的是能够将自己更好的展现在讲台上。爷爷奶奶也希望我能够将这把“扇”继承下来而成为下一代传人,他们这种迫切的心情让我感受到了我肩上担子的沉重。

如今,爷爷已经老了,他希望将他的这把“扇”由我传递给更多如同我当年一样思路闭塞、无从下笔的孩子们……

那扇窗的故事

在一个有些凌乱的灰色的宿舍里,住着8个来自“天南地北”的女孩,她们之间演绎出一段酸酸甜甜的故事。

站在大学的校门口,心中有无法抑制的好奇和兴奋。我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看着四周既陌生又心怡的校园环境,心中涌动出一团团热气腾腾的气流。在办理好一切手续之后,我来到了即将生活四年的第二个“家”——宿舍。进入到“家”里,只见大家都在各自收拾着自己的东西。也许是因为父母的叮嘱——不要随便敞开心扉,也许是因为室友的性格内向,也许是……因此,偶尔的相互对视,都会扭过头躲开彼此的眼神,假装没有看见,十分警惕的样子。顿时,我那股翻滚的气流被一桶冷水浇灭了,简直是透心凉!我心中默默地想:“这难道就是我那即将相处四年的室友吗?唉!出师不利,呜呼哀哉!”

好不容易在这股安静的气氛中熬到了晚上,我隐隐约约地闻到了一种微微的臭味,便好奇地下了床。窗外是一片翠绿的树林,林中散发着树木的清香;厕所门也是紧闭着的……经过一番仔细排查,最后目标锁定在我床友的那双运动鞋上。碰巧的是,她是用脚对着我的头睡的。看着她的脚又想起她的鞋,这让我十分苦恼,想调头睡,谁知“那头”也是脚,因为环境限制,我的头注定是不能调的了。唉!我被逼到了绝境,只有让“这头”换过方向睡,却发现她已经睡着了。就这样一直到深夜,我还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虽然想尽了各种方法,如数绵羊、听音乐、分散注意力等。有几次都想叫醒她,却忍住了这股冲动。深夜,有的人已在梦乡,而有的人却难以入睡,我属于后者,真想对她说一声:“白天不懂夜的黑啊!”

第二天一大早,我立马对转向我“这头”的床友说:“你晚上能换个方向睡吗?”我刚说完,她便爽快地应了下来,我心中顿时心花怒放,喜不自禁,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在跳动,仿佛在欢畅地告诉我:“以后可以睡好觉了!”

在我暗自高兴了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又有一股熟悉的味道萦绕在鼻尖。原来她又睡回去了。我是又尴尬又生气。尴尬的是因为我们还不是很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再叫她换方向又不好意思;生气是因为她这样做我觉得既不卫生又不礼貌。难道是我冒犯了她?不可能。这让我十分纠结,疑惑不解。又是几晚不眠夜,总感觉有蚂蚁在我头顶上骚扰着,说不出的牙痒痒,于是就想用微信悄悄告诉妈妈这件事,等过几天妈妈来接我时请她换个方向睡,长辈说的她总该听了吧。但又想了想,这是大学又不是小学,还是自己处理为好,免得让她觉得我是在欺负她。于是又想到让爸爸来帮我在床与床之间钉一块木板,但又记得这样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木板会在无意中竖起一道无形的墙,它将阻断我与室友们的沟通,让我鹤立鸡群,无法让心灵与心灵之间息息相通,不是让我与室友们靠得更近而是离得更远更远……

在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果之后,我决定趁她不在时,悄悄地溜到她床上“体验”了一下。哦!原来毛病是“那扇窗”!贵阳的天气现已入秋,那风从窗口源源不断地涌进来,吹得我头顶冷飕飕的,如果长时间呢?整晚呢?必定会感冒头痛,而窗子又是坏的,关不上。呀!我瞬间明白了她为什么又睡回去的原因。我对我原先不谅解她,感到自责。怎么办?只有找宿管阿姨。我一个人去?不好意思。找一个室友陪同?又怕没人愿意。没有办法,只好“一步一个脚印”厚着脸皮向那间屋子走去……没想到,宿管阿姨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很爽快地就将“那扇窗”解决了。随着室内渐渐回升的气温,她终于调过头来睡着了,与我头挨头也更加亲近了,我同时收到了七道赞许的目光……

“那扇窗”,让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和谐。

“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扇窗”给我们的启示。

在“那扇窗”里,八个室友如同八姊妹,在平淡的宿舍生活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浓荫中的白玉桥

当清晨的阳光拉开黑夜的帘幕,当喧闹的人群再聚于白石桥上,一切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北宋汴梁的起点,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筑城广场边的南明河上,有许多的桥跨越两岸,它们由钢筋水泥修筑而成,其宏伟壮观与现代化的建筑生生相息。然而,却有那么一座桥,它隐藏于绿树浓荫之中,桥身裸露,成拱形状。随着四季的变化悄然更衣,却仍然覆盖不了它优美的线条。此桥由一块块白石累积而成,石面上已有一些摩擦过的痕迹,或是一双双脚印,亦或是长年风雨雪霜侵蚀的斑驳的痕迹;几个张着嘴的狮子与含苞待放的花柱手拉手连成一排分列桥的两旁,像两条起伏的卧龙对过往的行人送往迎来;两端都有许多的石梯可顺着桥身拾级而上。从桥上走过,最美的当数春景。春天的嫩草给河床铺了一张柔软的绿地毯,桥两头的樱花开得十分茂盛,它们一簇簇地绽放着,肉嘟嘟的,像孩儿羞红的脸蛋。

清晨的空气总是格外的好,似乎也只有这座石拱桥更亲近人。然而,唤醒这一切的是这样一些人——

为了养家糊口的老奶奶,她走路时步履蹒跚,肩上的担子跟她的步子一样不稳,前后左右不停地摇摆着,到了桥上便小心翼翼地将肩上的担子放在地上,伸手揉了揉肩,面露苦涩,用她满是灰尘和老茧的手左一下右一下地抹掉布满她额头上的汗珠,片刻不停的卖起了新鲜的蔬菜;为了赚孩子学费的惠水母亲,每天三点左右就要出發,乘着电瓶车掐着时间过日子,到中午些又要赶回去为孩子做晚餐,两处日夜不停地奔波,坏了的鞋子似乎都没有时间顾及;还有一些年轻小伙,倚着桥柱,口中叼着烟,悠然自得,对自己种植的蔬菜自信满满,数量虽少,但质量却挺高,不愁卖不出去,他们用精明老成的眼珠在眼眶中打转,梦想着为自己买一辆车“跑路”,那该多好啊!

……小贩们用叫喊声吸引着买客们的目光,买客们走走停停,吆喝声、讨价声不绝于耳。

小贩们自觉有序地沿着桥的两旁一个接着一个地收拾着自己的摊子,要想得到好的位置,每天五点之前就必须到,先到先得,一天的收益就看“风水”好不好了。尽管很累,但是为了他们的家庭、自身的梦,虽辛苦着,脸上却仍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渐渐地,由于城市地铁的修建,更多的小贩们从他们的“旧居”——瑞花巷——转移到了这座白玉桥上。卖的人多了,买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于是小贩们开始向桥的两头延伸,顺着蓝波湾的艺术长廊曲折蜿蜒,似一弯月牙坐落在南明河边。桥的两头一百米左右都因地铁被封死了,只有一条林荫小路通往这座小桥,一不影响交通,二还可以在树下乘凉,知道的人多了,便成了今天这幅繁荣景象,即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新鲜的蔬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鲜嫩,买客们对这样的“鲜物”自然是来者不拒,不一会儿买客们的手中都提满了五颜六色的农作物,沉甸甸的、湿漉漉的……

慢慢的,商贩们与这座桥融为了一体,带着清新的古朴坐落在那些高大的和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楼中间,显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更让那幅北宋汴梁的《清明上河图》的景象在这座白玉桥上忽隐忽现……

这件小农经济创造的珍品,如今仍屹立于南明河上、高楼大厦之中发着闪闪的亮光,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在城镇化的大潮之中,但辛劳者的梦想和周边市民的需要此时此刻在这座白石桥上融汇,必定成为筑城广场边上难以抹去的记忆……

猜你喜欢

室友爷爷奶奶爷爷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猪一样的室友
冬爷爷
站着吃
看望爷爷奶奶
爷爷说
我就吃一点
考前紧张
失望万分
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