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如何正确择业
2017-04-07张兴国
张兴国
【摘要】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就业需要,逐渐形成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在择业行为上的集中反映。随着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其择业观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创业意识、公平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择业理想目标过高;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择业诚信意识缺失;择业心理不稳定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择业观; 就业
择业,是大多数毕业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怎样走好第一步,选择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对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毕业生要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正确地处理好择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做好择业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克服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
一、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就容易获得满足和取得成功;反之,就比较苦闷和煩恼,也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在择业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那么就比较适合从事推销员、记者、服务人员和教师等工作;有的人喜欢与事物打交道,则比较适合从事制图、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等工作。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人的气质是天生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心理学家认为,每种气质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并无好坏之分,它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自然属性,不同气质的人,适应的职业不尽相同。如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迅速而难于控制,率真、热情、果断,这种人比较适合做体育运动、探险等竞争激烈、冒险性强的职业;而粘液质的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内心很少外露,灵活性差,克制力强,比较适合做外科医生、法官、出纳等要求细致、持久性强的职业。
再次,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了性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它将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一般来说,现实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技能的工作,比较适合技能性的职业;研究型的人喜欢智力的、抽象的、推理的任务,比较适合科学研究方面的职业;艺术型的人则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意,富于想象,形象思维比较强,这类人擅长艺术、文学方面的工作等等。
最后,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力是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大学毕业生应尽量选择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匹配的职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克服择业心理障碍
(一)自负的心理。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些毕业生自认为是“天子骄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总是抱有洋洋得意、自负自傲的心理,表现得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劣势分析不足。
(二)自卑的心理。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在择业过程中极容易产生自卑,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在学校期间没有经过各种社会工作、社会活动锻炼的学生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竞争。在择业过程中,这些大学生求职者不能正确评价自我,怯于“自我推销”,缺乏自信心,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依赖心强,其结果使这些毕业生丧失了许多求职成功的机会。
(三)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慌不安及某些不当心理反应。这种择业心理几乎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时候都会产生。这些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一方面是渴望获得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却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使自身不能全心投入择业,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心浮气躁,从而严重阻碍了正常择业的顺利进行。
(四)盲从心理。盲从心理是指受周围人的影响,放弃个人意愿,采取从众行为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不顾主客观实际情况,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范围、学历层次、兴趣特长、实际能力等方面缺乏正确判断,人云亦云、反复无常、见异思迁,今日签约,听了别人的议论传闻,明日又要毁约,说不定过几天又要恢复协议,左顾右盼、无所适从、举棋不定。择业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大学毕业生只有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竞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就业机会,从而为自己美好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欢.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 湖北工业大学 2015.
[2] 修飞飞.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对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5.
[3] 李琲.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 山西农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