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观探析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对象化异化本质

(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马克思实践观探析

戴建伟

(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实践是人的自觉自由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真正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秘密的诞生地,实践在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哲学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不再只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的“理论”。而是一种“实践的”价值论和伦理学,甚至是一种美学。正是,人有意识的加入人的生命活动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而且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对人来说实践更是内在本质的对象化,同时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扬弃异化,回到人的真正的本质。

实践;意识;对象化

“实践”的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了自己的哲学,又科学地说明了实践的决定作用和基础地位,而且还强调,一切理论的东西都应该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所以,他的哲学和以往的哲学有着十分不同的风格和气质。就像他自己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样,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就非常重要,而理解实践首先要理解意识。

一、人的劳动实践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与动物相比,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语言是发展出意识的前提条件。语言是“由于和他人迫切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语言这种“现实的语言”本身脱离个别对象的局限性而具有“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4]的社会普遍性,从而成为群体交往的必需的工具。语言的本质是由于人类的相互交流而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部分成员之间约定的并且能够认知的信息载体。就是说人与其他物本质上是一种直接的信息关系,因为人通过各种感受器官感知到外在自然界的和自己内在的丰富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最初只是以非确定性的状态停留在人的大脑里,当产生了语言,人类就通过语言这种人为的信息载体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信息外化出来,并且传递给同类,同类之间又通过“现实的物”这一中介来理解彼此所表达的意义。这样意识就必然依赖语言而固定下来和形成起来。而语言是人所意识到的他自己的“类”的标记。因为某个个体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某一“看法”时对方必要能够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也只有当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的时候,“我”才会认同对方和“我”是同类。同时通过双方都使用同一工具(语言),才会使“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我”,才会使“我”反思到自身,真正理解“我”。这样语言产生的同时,人类首先有了对象意识,从对象意识发展出自我意识。也只有当发展出自我意识,意识才是完整的。

有了意识,人的活动变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首先在意识中对劳动的主体、客体(包括人的肉体)等各个要素做出先于现实活动的计划。即在劳动之前人脑中会想到在何时、何地、谁用怎样的方式做什么,然后又会达到怎么样的结果等。这样意识就使动物也有的对客观世界的直接的表象上升到了人的间接性的“概念”。人通过意识能脱离具体物质的时空限制自由的把握事物。

二、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就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的生命活动、他的类本质便体现为一个“对象化”的意向结构,即自然界“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劳动的对象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现实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所以,“劳动作为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活动,必然在意识中和在现实中都具有自己的意向物,即目的”,并且必然按照自己的“内在的尺度”(美的规律)来改造对象。未经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改造”的自然界,与人相对立的、它的发展和变化与人没有关系。本质上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产物,它不具有直观的明证性或“自我确证”性。这种脱离人的感性活动的抽象自然科学的对象,作为“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在其抽象的无限后退的追溯中必将导致上帝、神或金钱拜物教的幻觉和依赖。它并不是表面上那种不可置疑性和被给与的事实性。我们必须将这种抽象的(独断的)存在“悬置”起来,而从直接的明证性即自己的感性活动出发,才能到位地理解这种存在的真正根基。劳动把人的意识(精神)与自然界区别开来,同时又能动地联系起来,且正有赖于这种区别,这种联系才是能动的。人与自然界在劳动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在这里,使人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这种统一(也包括两者在意识中的统一,即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不再建立在自我意识的“自明性”的先决前提之上,而是把它“颠倒过来”,建立在“对象性的存在物”之上了。这就像一道灿烂明媚的阳光穿过唯心主义的浓密云层,投射到“自我意识”和人的本质之上。

三、劳动的异化及异化的扬弃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也即意识的对象化,这是一个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过程,但是,本质一旦对象化,反映人的本质的这个对象,与人处于对立中,它不再是人的本质,而成了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及其四个规定,其中它的第二个规定——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最为重要。而且,马克思也论述了扬弃异化的途径(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应该是自由地在现实生活中用美的眼光发现美,然后愉悦地在实践活动中享受美。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当把关注点转向现实中为了生存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贫困大众,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与真正人的本质大相径庭或者截然相反的境况。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劳动活动“对劳动者说来,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本身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遇到摧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补充论述了克服异化的两个前提:“这种‘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另外,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因为没有这种发展,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石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第16、19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78、44-51、120、131、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第202-465页.

[4]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聂锦芳.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戴建伟(1990-),男,汉,甘肃,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对象化异化本质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