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方古代翻译理论的内外部研究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经书佛经意译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

浅析中西方古代翻译理论的内外部研究

孙硕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

中西方古代的翻译理论根植于本国的语言特色和政治文化的土壤之中,因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翻译理论形成过程。根据相关记载和中西方翻译简史,中西方古代的翻译贡献者都为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本文从翻译理论的内外部研究出发,探讨中西方古代翻译理论对整个翻译理论研究体系起的积极作用。

中西;古代翻译理论;内外部研究

翻译理论的内部研究即对翻译本体的研究,包括研究语言的内在特质,不同时期翻译的核心内容及鼎盛情况,翻译的原理,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的风格、技巧与艺术等。

翻译理论的外部研究即对翻译与外界关系的研究,包括翻译对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影响,翻译对不同学科的作用,翻译对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推动,还包括翻译队伍的建设,翻译参考书的编写和翻译学院的建立等。

一、 中西古代翻译理论的内部研究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佛经和西方哲学科学。东汉时期,佛经翻译属于初创翻译时期,当时并不能对经书有计划的翻译,因而很少有全译本经书。东晋隋代属于官方翻译时期,佛教当时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出现了官方性集体翻译的工作,由道安支持佛经的翻译。唐朝属于佛经的全盛翻译时期,由僧人玄奘主持的翻译行为最为著名,且唐朝时期翻译较之以前更为系统和成熟。清末时期,西方哲学科学传入中国,不少翻译学者投身于其中,对当时哲学的更新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革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古代翻译的方法论集中在“文”与“质”的研究中。“文”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意译”,“质”就是“直译”。中国古代初期对佛经的翻译偏向“质”。安世高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就开始大规模的参与翻译经书的活动,但安世高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多是“质”的译法,《高僧传》评论安世高的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也就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中条理清楚,措辞得当,偏向直译,但当时翻译经书已是创举,并且没有前人翻译的经书作参考,其文有的部分翻译欠缺,仍瑕不掩瑜。而支谦在翻译经书时,他主张“文胜于质”。支谦深通梵典,又精通汉文,对那个时代义理隐晦的经书翻译很不满意,他主张“质”和“文”的融合,即把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灵活运用到翻译中,而不是偏向直译。直译派的代表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原则,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有五种情况会使佛经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情决定了翻译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说道安赞成译者的责任只是传事以“尽”而已,但他提出的“五失本”的第一条是经文之次序可从汉语语法翻译,由此可以看出道安的直译并非死译,他的直译比早期直译要高级的多。

西方古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圣经》。西方古代《圣经》的翻译历史有两个部分:一是纪元前的《七十子希腊文本》,二是四至五世纪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西方古代翻译的方法论同中国古代基本一致,包括直译、意译和折中派。以斐洛·犹达欧斯为代表的直译派,他强调翻译专门的材料需要专门的知识,在次序和措辞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直译、死译,做到字字对译。但在当时,斐洛的翻译方法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斐洛受到了上帝的感召,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斐洛翻译的圣经质量并不是很高。以马库尔斯·图留斯·西塞罗为代表的意译派,他主张对翻译内容应符合自己的表达习惯,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总的语言风格和力量,不对文章进行直译或死译。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折中派,他主张对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进行融合,以灵活的方式翻译圣经,而不是偏向其中任何一种极端的翻译方法,由此看见,哲罗姆较之前两位翻译家翻译的作品更加严谨,质量也相对较高。

西方古代翻译理论的要求区别于中国的是,从事《圣经》翻译需要得到上帝的感召,只有那些可以与上帝对话的宗教徒才有资格对《圣经》进行翻译。如果只通晓语言而不通上帝,则不允许从事《圣经》的翻译。中国古代翻译佛经则没有如此苛刻的要求,也不必得到神灵的感召。

二、 中西古代翻译理论的外部研究

中国清朝前期佛经的翻译为官方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依据,也对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佛经中宣扬的“普度众生”、“两世吉庆”给予人民以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支持。佛经所提倡的超然安定的态度,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也为人民提供了一方安静纯洁的心灵净土。

清朝初期,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众多译者主要翻译的译著是西方科技类和哲学类的著作,他们翻译的范围从佛经领域扩展到科学哲学,无疑促进了当时科学哲学的发展,为那些对科学哲学感兴趣的学子提供了有形的支持和帮助。

西方古代翻译者对《圣经》的翻译成为西方翻译的主流,为以后教会继续组织力量翻译宗教文献提供了范本。古代《圣经》的翻译对中世纪以后《圣经》成为西方文明的支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对以后的民族语产生不言而喻的影响。西方文学从《圣经》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西方各国文学家根据《圣经》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著作。同时,正因为以古代翻译者对《圣经》进行全面的翻译为基础,西方绘画雕塑也深受《圣经》的影响,中世纪以来,很多教堂里的绘画雕塑皆以介绍耶稣的生平的描述为主要风格。

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可谓璀璨辉煌,中西方古代翻译理论研究只是翻译历史中的沧海一粟,但对整个翻译理论研究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此同时,中西方古代翻译理论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将研究对象一分为二,较全面的概述了中西方古代翻译理论留下的历史痕迹。

[1]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 商务印书馆,2006.

孙硕,天津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经书佛经意译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喜讯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单宝塔诗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