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活着,并且要记住》中的反战意识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安德烈伦理学悲剧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活着,并且要记住》中的反战意识

牛玲云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是俄罗斯当代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一部战争题材小说,本文试图运用伦理道德批评的方法分析男女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冲突和困境,对人物形象及悲剧成因进行文学伦理学分析,阐述小说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反战主题。

文学伦理学;解读;反战意识

引言

拉斯普京是俄罗斯20世纪后半期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是平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关注下层人民的疾苦,是一位“接地气的作家”。《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是拉斯普京的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小说中并没有枪林弹雨,血肉模糊的战争场面。小说以苏联卫国战争为时代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安德烈从一个勤劳、善良的年轻人从临危受命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到最后沦为了一名“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面目可憎”的逃兵。女主人公是男主人公的妻子娜斯焦娜,是一位从小饱尝生活艰辛的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俄罗斯女性。小说主要描写了这对青年夫妇在面对战争时做出的人生抉择。

该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活着,并且要记住》加以解读和分析,通过安德烈和娜斯焦娜的悲惨命运揭示:战争是造成其伦理灾难的罪魁祸首,战争具有毁灭性,以及给人们生活以及心理带来巨大灾难和创伤。

一、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伦理学批评”这种新的批评方法首先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并建构了该批评方法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描写了社会存在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也就必然可以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伦理学的方法研究和批评文学,为文学的批评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主旨“在于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伦理内涵,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种伦理关系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并尽可能得出一种新的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上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 对《活着,并且要记住》的文学伦理学分析

(一)伦理冲突。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所谓的“斯芬克斯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组合在一起,其中人性因子即伦理意识,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相对,是人的动物性本能,是低级因子;前者能控制后者,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将导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不同行为特征和性格表现。形成不同的伦理冲突,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教诲价值。

文中男主人公安德烈参战最初跟着坦克冲锋,猛扑德国机枪,滑雪夜袭。被认为是可靠的战友。就连最勇敢的人为了保险一点,常常找他搭档。他一次次负伤,又一次次返回战场。由此可见,安德烈是具有爱国热情的一个战士。然而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人活下去的欲望就越强烈。在第三次负伤后在医院躺了近三个月的安德烈,以为可以休假回家一趟并阻止了妻子的探望,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病愈后,被命令立即返回前线。抱怨和愤恨胜过了对前线的恐惧,离家不远使他产生了不顾一切想回去看望亲人的心理。刚开始还拿不定主意,交通不畅让他回家一趟很快再返回的美好愿望成了泡影,回前线后也可能受惩罚的恐惧又让他坚定了不能回去的决心。此时,求生的本能战胜了他的理性,他选择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放弃了公民的责任,所谓的“兽性因子”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战争扭曲了安德烈的灵魂,激发了其体内的“兽性因子”,如果说开始他是被迫的,无奈的,甚至是情有可原的,那么后来他则完全被个人主义和自私的求生欲望所包围。逃往回来在与妻子的第一次见面中就对自己的妻子恶言威胁,他为了自己的苟且偷生完全不顾妻子的感受。在得知妻子怀孕后,他完全不顾妻子的死活“你给我生孩子,这就是你该做的事,你那怕死,也要把孩子生下来。”他将自己所犯的错误让妻子来承担,至此他的自私自利被刻画地淋漓尽致。

显然,战争使他开始了悲惨的命运,也贯穿了悲剧的始终。假如没有战争,就没有逃亡,也没有最终的悲剧。军队里首长的不近人情,以及对人道主义的向往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我们可以试想,假如哪怕给他一天的假期,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兽性因子—个人主义,苟且偷生的欲望,从根本上决定了悲剧的不可避免性,致使他在罪恶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二)伦理两难。女主人公娜斯焦娜是典型的俄罗斯妇女:勤劳、善良、温和、忍耐、谦恭。结婚四年未生一子,婆婆冷落虐待,丈夫挥舞拳头,她忍气吞声,毫无怨言。然而,战争的爆发,丈夫安德烈的逃跑,使她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期待丈夫的归来,憧憬和企盼着美好的生活,然而当发现丈夫是“开小差”回来时,她既激动又害怕,既兴奋又羞愧,面对丈夫的威胁,她感到既震惊又委屈。她在心里想:“即使他是个陌生人而且道德败坏透顶,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撒手不管,何况安德烈是自己的亲人。”至此,盲目的爱情和自身的善良,战胜了理智与公民的责任。

她这样做的后果却给自身带来了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当同村的战士马克西姆回村,娜斯焦娜受公公嘱托去打探情况时,别人有说有笑,而娜斯焦娜只能声色不露地沉默着。她既不能说话,又不能哭泣,因为她没有权利。她懂得,这一切她都不能做,因为她没有权利。不论她做什么,都是欺骗和假装。我们可以看出:娜斯焦娜的痛苦和不安是安德烈的罪责造成的,她所承受的煎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战争。

作为妻子,她不忍心不管乃至揭发自己的丈夫,她把丈夫逃跑的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她之所以牵肠挂肚回来,是为了她,是为了要和她团聚几天才将死期推迟。但作为公民,她又是对祖国和公民包含深情和热情,她认购了远远超出自己可以承受能力的两千公债,虽然有些许为丈夫赎罪的私心,但更重要的是她作为公民的责任感。

当娜斯焦娜在多年不孕之后突然怀孕,她所面对的又是一个两难的困境,为多年愿望即将实现的欣悦以及随之而来村里人的冷嘲热讽。最终为了不暴露丈夫,她选择了安加拉河冰冷的河水,与此同时,她也得到了自身的解脱与救赎,不必在伦理两难的困境里苦苦挣扎,饱受精神的折磨。前苏联作家谢尔盖·扎雷金曾评论道:“娜斯焦娜的毁灭是别无他择的,如同她并没有铸成什么特别的悲剧,大的甚至或是不可饶恕的生活错误——死亡完全不应是她、而是她的丈夫安德烈·古西科夫。”

三、结论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解读《活着,并且要记住》,男主人公安德烈在伦理冲突下,“兽性因子”战胜“人性因子”,叛离祖国成为了逃兵,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将妻子娜斯焦娜推向了死亡的绝境;女主人公娜斯焦娜在公民和妻子伦理两难的选择困境中,盲目的爱情使她选择了后者,意外怀孕最后选择死亡。他们的悲剧世纪上反映的是他们人性的悲哀,悲剧的根源分析至此: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源于战争!没有战争,这对夫妻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样,安安稳稳的过完一生,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如此悲伤的结局。

牛玲云(1991-),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国家研究。

猜你喜欢

安德烈伦理学悲剧
伟大的悲剧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超现实主义的反叛与创新——论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安德烈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