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宋元明古窑址略考
2017-04-06林志斌福建省仙游县博物馆
文 / 林志斌,福建省仙游县博物馆
仙游县宋元明古窑址略考
文 / 林志斌,福建省仙游县博物馆
仙游县有着丰富生产瓷器的瓷土矿资源、水源、森林资源,从事手工制陶业历史悠久,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宋元明时刻,仙游县的制瓷业已达一定规模,有多处的宋元明古窑址遗迹。宋元明古窑器有碗、盘、杯、洗、碟、罐等日用器皿为大宗,与同时代的龙泉窑、景德镇等名窑相比,产品质量尚欠精致,工艺上更注重简便易行。可考宋元明古窑址6处,主要分布于鲤南圣山村窑、赖店古洋窑、龙华新塔窑、园庄九龙山窑、度尾潭边窑、云居破碗窑等,着重从古窑址概况、制作技艺等方面来阐述。
土龙泉;宋元明古窑址;制作工艺;烧造年代
仙游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县境东邻莆田,西接永春、德化,南连惠安、南安、泉州鲤城区,北介永泰,东南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靠肖厝港口。历史上曾与永春、德化、永泰等同属一个郡县。
仙游县背靠德化、永春等高山峻岭,有着德化、永春一样的丰富矿脉瓷土矿资源,加上发源于西苑的木兰溪为制瓷业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为生产瓷器提供了土、水、火等制瓷业资源保证。
4000年前,仙游就有先民在县境内从事手工制陶业。仙游的园庄土楼村的溪尾山上,曾采集到刻划纹、网纹、方格纹的软陶壶、陶罐等,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榜头后坂村、钟山鸣和村、龙华灯塔村、大济坑北村、游洋梧椿村、度尾钟峰村等地均采集到各种纹饰的各种陶片,均被鉴定为商周时代遗址。
至宋元时刻,仙游县的制瓷业已达一定规模,多处的宋元古窑址可以充分证明这个观点。宋元古窑器有碗、盘、杯、洗、碟、罐等日用器皿为大宗,与同时代的龙泉窑、景德镇等名窑相比,产品质量尚欠精致,工艺上更注重简便易行的技术措施,表现出作坊工艺粗率,规模较小,大力追求商品数量的倾向。一方面满足了县内居民的日常用瓷,另一方面用于出口埃及、波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
仙游县境内约有宋元时期古窑址6处,主要分布于龙华新塔窑、赖店古洋窑、度尾潭边窑、云居破碗窑、鲤南圣山村窑、园庄九龙山窑等,其中以度尾潭边窑质最优,度尾云居破碗窑规模最大。每处窑址堆积范围5000多平方米,堆积层达3-6米。度尾云居破碗窑靠南山坡断崖暴露一条窑基遗迹(座北向南,依山坡筑造),倾斜度300,残长10米多,堆满各种青瓷碗片和大量残器,堆积层厚度达5米之多,上下层器型变化不甚明显,现代采集主要有碗、洗、碟、盅、盖、罐、炉、器盖、印模、匣钵、垫柱、垫饼等等,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福建省宋元时期青白瓷18处窑址之一。
(1)龙华新塔窑位于龙华镇新塔村东南约1公里的山坡上,瓷土就近取土,取水则在山坡上开挖了几个水窖,用于贮水,山坡上水窖尚在,因其交通不便,山体又小,无法提供充足的木材用于烧窑,所以窑址规模不大,烧窑时间不长,从其散落的瓷土和残器上看,堆积基层厚约1-2米,主要烧造窑具以匣钵为主,以烧造日用碗为主,碗、碟类似于云居破碗窑,但器皿粗劣,基本无甚刻划装饰,属于南宋民用日常瓷,不再论述。现场采集的样本多为细小的瓷片,说明当时以生产小型器物为主。
(2)赖店古洋窑,位于古洋水库旁,近期来,对古洋窑址瓷片采集,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瓷器样本,还有大量的匣钵,如图16所示。如图所示,发现了一些明代龙泉样本,特点为胎骨厚重,最厚度处有10cm,釉面肥厚,施釉处玉质感强,为多次上釉。器形为日常用品碗、碟、盆,也有档次较高的龙泉炉。从本次采集的青花瓷片来看,胎骨为古洋本地瓷质土,釉面为典型的德化青花,说明当时仙游的烧瓷技术已经与德化青花同步,在仙游本土生产青花瓷器。注:本次发现的青花瓷片,填补了我县没有烧造青花的历史空白。
(3)度尾潭边窑,位于木兰溪傍,依山傍水,瓷土资源丰富,窑址残存。《兴化府志》记:“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器,烧造器皿颇佳……”从其残片堆基层看,半个山坡满是残片,但历史的变迁,农田的耕作,一部分残片已埋入土中,器皿以碗为主,偶有碟、炉等,器皿胎骨白色闷青,细嫩坚硬,发色青绿,青白为主,间或青黄色,釉面光滑晶莹,釉匀称,碗心常有乳突状,少量印有“福”字,器身外刻划工艺精细熟练,花样以莲瓣为主。篦点纹,双鱼,几何形等纹柱,但量不大,胎体厚重,修足如龙泉窑。现场采集发现了一种比较少见的平底水洗。
(4)云居破碗窑位于度尾镇,当地居民称为九十九窑,窑址及残片等遍布整个山包,山体不大,高度仅为十几米,但却是整个仙游县境内规模最大的一个窑址,其工艺制作方法受景德镇湖田窑、北方定窑的影响,大部分使用垫饼支烧,釉水青中或闪黄,釉水虽薄却阔,同定窑的釉水、湖田窑类似。
1 制作工艺
1.1 烧造工艺
潭边窑、破碗窑、古洋窑烧造工艺基本相似,采用仰烧和涩圈迭装正烧的装烧方法。烧造粗青瓷为主,胎粗质坚,色泽青闪灰、青泛黄和灰白色等。在所采集的大量陶瓷器中,瓷器中变形、裂纹、毛孔、犯黄、粘釉、起泡、火刺和脱釉等现象比较严重。其中以破碗窑、潭边窑的质量为佳,几乎与龙泉窑媲美。作者曾经亲眼目睹古玩市场中当作龙泉窑交易。
1.2 施釉技术
一般采用一次性蘸釉方法,即以手持器坯浸入釉浆中,坯体吸入釉浆使釉浆吸附于坯体表面后提起,故器皿底足普遍露胎,也采用荡釉方法,故出现挂釉不匀的现象。现场采集的样本推测破碗窑、潭边窑质量上乘者也采用二次蘸釉方法,釉面肥厚、玉质感强,釉面厚度不亚于龙泉窑。所采集的的瓷器标本中,除潭边溪口碗窑瓷器外,碗边窑、云居窑和古洋窑三处窑的瓷器,胎体坚厚,含有少量的细砂,质量明显粗糙而厚重,多呈灰色、青黄色和灰白色。釉层厚,以青灰、青黄、淡青等多种;器物多施半釉,釉层厚薄欠均匀,个别器物全部或局部冰裂开片。
1.3 器型装饰
器型以小件的实用器具为主现场采集的有规格比较高的水滴、水洗还有高足杯。装饰分有刻花、划花、印花,其中以刻划花常见,划花线条简单自如,意在草笔,用简单数笔勾勒出花草画面,碗碟多见随意划出篦点纹莲瓣纹装饰及几何形双鱼图案,装饰粗率,布局疏朗,碗盘外壁腹周边常见轮廓痕迹明显,挖足多见草率。其中潭边窑、云居破碗窑及古洋窑产品多见刻划花和装饰粗糙,布局简单,纹样有莲瓣、篦点纹、线条纹、牡丹及几何形图案类。从采集的几处标本中,器形富于变化,每一类器物都富于多式的造型,碗有敞口、直口、折沿、侈口等,腹部深浅不同,底足高低之分,碗壁分有弧、直、斜、等等形制不同的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