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2017-04-06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00)
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张映智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00)
互联网科技发展大数据技术的提升,促进了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技术基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必要前提;普惠金融理论的提出以及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的出台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政策支持。虽然农户有财富管理需求,但存在着对农村互联网金融认知度不足、借贷农户主体有限、网络交易数据积累不够、农村信用生态环境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农村的国情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从当前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到对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建议进行阐明。
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大数据;精准扶贫
一、 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可行性分析
1.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技术支持
(1)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在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征信的基础支撑作用尤为重要。传统征信大多反映的只是客户的还款能力,而大数据征信体系则能够反映客户的还款意愿,大数据征信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一个客户的所有信息,记录客户的行为轨迹,最主要的是大数据征信可以以其所掌握的数据资料对客户相对稳定的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经济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最终判断客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另外,如果对大数据的应用场景进行扩展,还能够扩大大数据征信的范围。所以,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将大数据征信体系与传统征信体系结合起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利用大数据还可以进行客户信用管理,大数据技术可以获取客户信息和行为数据,目前一些小微信贷的客户管理就是靠大数据支撑,在网络上广泛的收集有关客户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然后再对客户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判断客户资质。比如阿里信贷通过分析店铺点击量、订单量、买家评价等企业行为来获取企业信用;而花旗银行则是通过搜索客户的社交网络,公共网页等信息来获取信用记录以及信用历史。
(2)数据挖掘助力农村小微企业信贷。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由来已久,互联网金融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农村小微企业信贷面临的难题是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因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及企业需要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和运用,去识别具有市场潜力的农村中小企业客户,完善批量化和专业化审批流程,然后向合适的农村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比如阿里金融的信贷工厂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的面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小额贷款可以只借助于互联网,完全线上运作,交易成本较低。大数据挖掘的数据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化数据,挖掘的信息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信息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因而能够更好地衡量客户的信用水平,解决金融业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找到进而客户主体有关的潜在关系,从而建立新的客户关系网络。
(3)大数据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结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农村互联网金融同样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现在及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行为,评估客户的行为,及时动态调整客户的风险等级,做到对客户信用水平的精细化管理。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金融活动,针对不同风险点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及时获取、挖掘有效的风险预警信息,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方法能力。
2.智能手机的普及基础设施完善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宽带下乡”、“三网融合”、“电子商务进万村”等工程进一步提速,促进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一方面,网络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大。截止2015年3月,我国行政村开通宽带比例已达93.5%。“宽带中国”战略提出,到2020年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要超过98%,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2Mbps。以上措施和规划,带动互联网在县域农村地区加速普及。另一方面,智能移动终端快速普及带动农民上网群体快速增加。目前,我国已实现2G信号的全国覆盖,3G信号也已覆盖全国98%的乡镇,而得益于无线网络的日益完善、智能终端价格的快速下降和农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民手机上网比例高达81.9%。
3.普惠金融的提出及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政策支持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所依托的大数据技术,能广泛地收集农村客户的信息,完善农村征信环节,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另一方面,国家良好的政策环境助推农村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从“2015年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论坛”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家越来越重视现代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下一片“蓝海”。
互联网金融具有门槛低、效率高、覆盖面广等多重特点,可以跨越地理空间的鸿沟,促使金融平民化变成现实,能更好地践行农村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能够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降低投资理财门槛,如通过网络银行、移动支付等可以突破传统实体网点限制,实现“3A”银行服务,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1元起投,使财富管理触手可及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的普惠性,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互补结合,将进一步推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
农村互联网金融能让扶贫资金高效率地大范围覆盖贫困地区,通过创新依托电商交易数据、线上+线下熟人结合、农业产业链等多种风险管控模式,突破了传统依靠抵押物、担保品等硬件信息才能授信的约束。如翼龙贷无需抵押,只需熟人提供信用担保,从农户申请到放款周期平均四天,远低于传统银行一个月以上的审批期限,贷款可得性得到极大提升。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扶贫精准度,能够根据农村实际需求设计周期灵活的信贷产品,满足农户“短小频急”的融资特点,促使城市资金回流农村反哺贫困地区。如宜农贷与小额信贷机构合作,针对农村贫困妇女发放公益性小额贷款,出借者只象征性地收取预期年化2%的爱心回报。
二、 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必要性分析
1.农村互联网金融弥补“金融排斥”的不足。大多数银行不愿意去农村设立分支机构,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的住所比较分散,单位面积的人口密度非常小,而传统银行在新设分支机构时需要满足相应的政策要求,且单个网点的成本高,若人口密度小,则网点的业务量无法覆盖相应网点的成本,结果导致银行出现亏损。因此,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没有传统银行设立的网点,甚至连最基本的ATM或CDM机也没有。同时,由于传统银行在农村的网点正在减少,农民有金融需求时要专程去附近设有金融机构的区(县)等地,导致农民越来越不喜欢和银行打交道。这就出现了金融学上的“金融排斥”问题。
互联网金融不问出身,不管贵贱,打破身份地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借贷双方来自何处,都可在互联网上平等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快速实现资金的供求匹配,能够破解金融地域歧视和金融排斥。互联网金融具有边际成本递减效用,能够降低金融服务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如通过电子渠道代替实体网点的部分金融功能,可以减少场地、设备和人工成本。目前P2P网贷平台的综合借贷成本较高,但它能够让农户获取贷款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及时解决了众多农户的资金困境,有效地缓解了金融排斥。
2.更好的满足农村投融资需求,拓宽其投融资渠道。一方面农村小额闲散资金规模量大,分布不集中,农民理财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依赖于熟人社会和民间借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农民可以享受与传统金融相比更加全面且多样的金融服务。除了传统银行业务的线上服务转型之外,在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创新浪潮中还涌现了各种针对中小微用户的多样化金融筹融资产品,其门槛低,办理方便快捷,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为农村用户提供了新型融资理财渠道。比如P2P网络借贷平台能有效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其优惠的价格和灵活的周期给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体验;农信贷产品甚至为农业生产需要量身打造;同时,互联网金融拓宽了信息渠道,丰富了交易平台,使农民的投资活动更加多元化、便利化,如余额宝等多种多样互联网理财产品为农民提供了传统金融机构以外更加广阔高质的理财服务空间。
农村金融征信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造成农村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而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信息化、数字化特点,一方面能够跨越地域鸿沟,方便信息的传播,加大信息透明度,同时节省信用采集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其大数据,云计算特点,通过整合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社交移动客户端等丰富的数据信息,扩充农村金融信息库,将农村居民的金融生活数据信息化与市场体系大数据系统接轨,有助于规范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并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更加全面规范的信用信息。
3.促进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化农业模式进行转变。在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促进城乡合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目标之重。农村居民要扩大农作物的产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就得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但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绝大多数都很难支付起都购买现代农业机器的费用。现在农村居民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租赁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居民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4.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熊德平提出“农村金融交易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的收益大于交易的风险损失和用于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的交易成本之和,即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正时,农村金融交易就扩张”。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规模经济”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
随着农村金融交易规模扩张带来“规模经济”同时,农村金融交易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逐渐增加。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农村金融交易分散、规模小、次数频繁,又缺乏抵押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交易信息收集成本高,加之农业属于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稳定、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高的行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为降低交易成本,新的金融组织形式——农村金融中介机构随之诞生。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将部分存在市场中的交易转移到机构内部,实现“规模经济”以及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三、 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1.合规性风险高,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监管不够完善,加之互联网金融刚刚开始向农村渗透。如果此时出现一些导致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支撑下去的情况,国家的金融监管就必然会加强,这样可能导致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实力不是很强劲的企业面临倒闭,最终影响整个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发展。
“互联网+农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关注。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准入制度不完善,门槛低,市场上的公司良莠不齐,骗投事件时常发生,如e租宝等公司非法集资。而互联网信息繁杂,农民无法分辨其真实性,容易陷入骗局之中,增加了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信任感,而过低的门槛也增加了监管风险,许多公司利用监管的空缺,进行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长期存在,农村地区由于其发展较为落后,问题更为明显。数据显示,央行的征信系统目前只覆盖了8亿人,其中5亿人只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与银行从来没有信贷交易关系,更有5亿人不在系统之内,农民占其中很大一部分。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主要由两种原因造成。从顶层设计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明确机构来主导农村信用的采集和处理,全国各乡镇政策不统一,地区局限性明显,使得农村信用征集工作十分困难。从农村金融性质出发,一是农村地区广阔,农民分散居住,空间障碍加大金融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二是农业生产活动具有较高不确定性,加之农民难以提供有效抵押物品,使得担保业务难以普及,风险分担机制薄弱。三是农民偏好现金支付交易,较少使用转账汇款等电子货币形式,信用信息相对缺乏。如今互联网金融的渗入,使得许多消费行为将在网上进行,例如P2P信贷业务,而信用信息的缺失将严重阻碍其业务的发展。
3.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认知度不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和排斥,农村金融可获得性不高,农户融资需求往往被隔离在正规金融之外,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匮乏,使其不能形成正确的金融认知,进而导致金融行为偏差,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农村金融排斥,造成恶性累积循环。
首先,体现在对投资的敏感度。农民消费观念传统,多以物质消费或储蓄为主,村民多数没有投资的意识,即使有信贷需求,也倾向于向亲朋好友借款;其次,体现在还款意识之低,农村金融机构即使有相关的贷款政策,但常常是流于形式,违约的惩罚力度过轻,以致信贷诚信没有引起农民的重视,坏账率居高不下。最后是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传统封闭的思维对新生事物接受困难和缓慢,现代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较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使用成本相对较高,“不会用、不能用、不敢用”成为现实困境,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认知不足,无法识别其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补替代关系,影响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项创新型金融业态,目前处于“缺门槛、缺标准、缺监管”的尴尬境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问题重重,P2P平台不断出现“跑路”,加剧了道德危机和逆向选择,使农村居民不能对其形成良性认知,产生畏惧感而望而却步。
四、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1. 落实风险防范机制。从发展基础来看,增强农民金融意识,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农民的文化普遍较低,大多没有基本的金融常识,导致目前的农村互联网产品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互联网金融应将农户纳入征信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农村经济活动的信息化,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从法律监管来看,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弥补法律的漏洞,规范农村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要明确市场准入的门槛,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实行统一监管的机制,加强行业内自律的建设,构建安全体系,防范风险。
2.打造农村“互联网+农村金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金融新形态。互联网金融不可能完全颠覆或替代传统金融,传统金融的服务盲区需要互联网金融来填补,两者是共融互补关系。互联网金融只有与传统金融联结合作,才能改善陈旧的农村金融生态,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比如格莱珉银行的成功也离不开可持续的资金流动性注入与可靠的利润补贴支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支撑。为避免流动资金缺乏成为掣肘,农村互联网金融要发挥合作思维,积极拓展资金补充渠道。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创新的渠道,而农村的优势就在于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打造农村“互联网+农村金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金融新形态,相信对于农村金融及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助推力。主要可从以下两点来发展:一是关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将其与金融机构的服务结合起来;二是将合作社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打造金融供应链。
[1]李宏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科技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04):37-39+44.
[2]艾春梅,李宏畅.大数据在农村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16,(06):48-49.
[3]刘二斌.交易费用范式下金融产品与金融中介机构变迁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6.
[4]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2):8-13.
[5]柳飘.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财经,2015(4)
[6]李宏畅.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2015,(07)
[7]黄超.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6,(02):16+18.
[8]罗宁欣,颜铭佳.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6,(05):73-76.
张映智(1990-),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在读硕士,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