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3期
关键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健康状况

张 晟 张 洁

(1.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 400000;2.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张 晟1张 洁2

(1.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 400000;2.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福祉问题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的调查数据,考察分析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探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同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其婚姻状况对其主观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而在其他研究中得出的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关系的结论,在本研究中得到两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老龄化;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即可将其视作步入老龄化阶段。以此作为标准,中国在2000年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当时人均GDP仅1000美元左右,远低于其他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在尚处于发展中时期就必须迎接银发危机、未富先老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应对老龄化这条路上所遇到的困难注定更多、更大。

一、主观幸福感及其研究现状

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支持网络、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个人目标实现等。研究者对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的分析是平行罗列进行的,未能形成一定的结构总结前人老年人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成果,影响因素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变量,如健康状况、自我控制感、受教育水平、自我效能感等;外在因素是指个体的外界环境的特点,如社会支持、社会福利、居住点、家庭经济水平等,就影响因素的性质而言,可分为客观的和主观的:客观是指实在的、可客观量化的因素,不以个体的主观意愿而转移,如受教育年限、年龄、健康状况、收入等等;主观的是指由个体主观体验到的变量,如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个人目标实现程度、自我控制感等。

二、研究假设

幸福更多地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体验源自于现实生活的感受。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收入相应减少,经济上的充裕与否直接关乎其现实生活水平及其安全感。较好的经济状况以及稳定的收入来源将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进行的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之老年人状况综合调查。此项调查覆盖全国17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有效样本数为1126。此项调查的样本量大,抽样较为合理,调查内容全面详实,是分析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可靠的数据来源。

(二)样本选取

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为老年人群,因此,选择被访者2012年接受调查时为60岁以上者,即出生于1952年及之前者,最终得到1086个样本。

(三)变量说明

1.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幸福感,基于C8题中“您觉得自己幸福吗?”的回答结果,从1—5分别代表很不幸福、不太幸福、一般、比较幸福、非常幸福。

2.自变量

包括婚姻状况、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健康状况、宗教信仰这五个变量。其中,婚姻分为在婚 (同居、已婚)、丧偶、其他 (未婚、离婚、分居未离婚等情况);健康状况评价分为很不健康、比较不健康、一般、比较健康、很健康五个类别;宗教信仰分为有宗教信仰和无宗教信仰两个类别。从婚姻状况来看,在婚者占到78.5%,丧偶者占到19.4%,其他婚姻状况者占到约2.1%。无信仰者居多,占到约85.2%。

四、分析结果

(一)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各主要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的来看,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超过69%的人自认为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24%以上的人幸福感受一般。总体而言,女性的幸福感高于男性。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幸福感与教育程度呈“N”型,从年龄来看,30年代出生人群的幸福感高于40年代出生人群。从婚姻状况来看,其他人群 (未婚、分居未离婚、离婚)的幸福感最低。从健康状况来看,主观幸福感与健康状况成正比。而从宗教信仰来看,有宗教信仰者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无宗教信仰者。

要想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个变量内部之间幸福感是否有差异,就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与其个人年收入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由表三可知,P值均小于0.05,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家庭收入状况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在其他研究中得出的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关系的结论,而由表三中可知两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五、结论

幸福感水平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幸福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与个体的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生活经历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数据的分析,同时考查了经济、婚姻、健康、宗教信仰等多个指标,实证研究了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相应的影响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高,超过50%的人自认为幸福或非常幸福。但是,不同人群之间的幸福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呈现出了“女高男低”、“高龄低于低龄”以及幸福感随着受教育程度提升而不断提升等特点。单因素分析结果亦显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人收入、婚姻、健康状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

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而来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已经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避免的课题。我们应在积极、健康老龄化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的力度,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各项健身、社会公益活动,消除其生活之忧、减少其健康之扰,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1]丁晓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差序格局逻辑”实证——基于杭州及周边地区259份样本数据[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2016,(01):58-63.

[2]崔红志.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8省 (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 [J].中国农村经济,2015, (04):72-80.

[3]黄婧娴,孙泽生.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基于浙江省慈溪老年大学的实证分析 [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02):107-113.

张晟 (1979-),男,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张洁 (1992-),女,重庆巫溪人,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流动人口。

猜你喜欢

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健康状况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农牧区哈萨克族老年人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和家庭婚姻状况关系的调查研究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中年教师健康状况及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