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

2017-12-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3期
关键词:互补性竞争性东盟国家

林 裳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

林 裳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积极举措,旨在推进我国第三轮的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早有渊源,在当前建设“一带一路”的新时期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之上,文章采用各种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并以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东盟;竞争性;互补性;一带一路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哈萨克斯坦和东盟等国时,根据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作为当前重要的开放式区域合作构想,一方面很好的顺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维护全球自贸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

“一带一路”沿线共64个国家,从地区上看覆盖范围广泛,沿线总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的63%和29%。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之一,意义重大。中国与东盟的友谊源远流长,双边经贸往来密切,中华文明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借鉴交融,为人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与东盟从2001年签订协议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至今,已经取得丰硕果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在双方的经济贸易发展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文献综述

原来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多是基于国际经济学家Balassa(1962)的观点,他认为各国进行区域合作形成的自由贸易区,目的是要降低和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李荣林 (2005)指出自2004年中国与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以后,以双边自由贸易安排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东亚快速发展,区域内的贸易额和投资比重显著扩大。郭晓磊、吴国蔚(2007)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驱动机制出发,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扩大双方的出口额。

一带一路提出后,海内外学者开始专门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区域之间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分析。胡鞍钢等 (2014)探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位和实现途径;韩永辉等(2015)使用出口相似度、贸易结合度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数分析了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桑百川、杨立卓 (2015)在把“一带一路”分为12个地理区域基础上,采用修正的CS指数和CC指数分析了我国与这些区域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提出应该根据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我国对外经贸。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关于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研究基础较好,但现有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研究较少是构建在“一带一路”战略基础上,且在对东盟国家的研究中整体性的研究较多而没有考虑区域内的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与东盟地区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研究,为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三、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2015年中国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为16819.5亿美元和22749.5亿美元,分别占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的10.06%和13.8%,这是自2013年我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以来,连续第三年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世界第一,说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还是占有一定比较优势地位的。东盟十国在2015年全年的净出口718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进出口总量分别占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6.52%和7.05%。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发展情况相对较好,而缅甸、柬埔寨、文莱和老挝四国占全球比重合计不超过0.3%,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来看,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一直处在一个较稳定增长的阶段 (表1)。2006-2015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总额从1608.3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4717.66亿美元,增长了193.3%。2006年中国对东盟贸易占比只有中国贸易总额的9.05%。2012年起至今中国与东盟贸易呈现直线上升趋势,2015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升至4682.94亿美元,占比达到11.82%,增加了2.77个百分点。从东盟对外贸易角度来看中国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根据联合国UN COMTRADE的数据显示,2015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额、进口额以及贸易总额分别占到了东盟对整个世界的12.22%、11.26%和11.82%。目前东盟是中国继美国与欧盟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毫无争议的坐稳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之位。

表1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进出口状况 (单位:亿美元)

四、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第三版 (SITC REV.3)的分类方法,将产品分为0-9类,分别为:SITC0(食品和食用活动物)、SITC1(饮料和烟草)、SITC2(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材料)、SITC4(动植物油、脂肪和蜡)、SITC5(化学品和相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SITC9(未分类的商品和交易)。由于老挝、文莱、柬埔寨和缅甸数据严重缺失,故不予计算在内。

(二)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出口相似度指数 (Export Similarity Index,ESI)最早是由Finger和Kreinin在1979年提出,经常被用于衡量任意两国对于某一共同目标市场的出口商品结构相似程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ESI中表示i国与j国出口到m市场的产品相似度指数。i、j、m分别代表i国、j国和m目标市场。X表示出口,表示i国出口到m市场的第n种商品的总额,Xim表示i国出口到m市场的所有商品的总额,/Xim表示i国出口到m市场的产品中第n种产品所占比例。ESI的取值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代表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越相似,两国产品竞争程度也越高,反之则是互补性越强。运用该指数对中国与东盟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进行计算,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与东盟的出口相似度指数

由表4-1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和东盟面对的无论是世界市场、美国市场还是日本市场,出口相似度指数都呈现出这样两个趋势:一是在三个市场上的ESI指数都在65%以上,数额相当大,二是三个市场的ESI指数都呈现平稳高位运行的态势,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双边的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指数是相当高,在市场上贸易的竞争性非常大。

(三)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尽管中国与东盟在出口产品、出口市场上都具有相当的竞争性,但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产业技术结构和贸易结构上的差异,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也存在互补性。

1.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产业内贸易指数用于分析两国间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性特征。本文采用Grubel-Lloyd(G-L)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测算。G-L指数通过将所有贸易流量按照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进行区分可准确地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公式为:

式中GLi表示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i国向j国的出口和进口。GLi的取值为0-1,越趋近于1,说明双边贸易更趋向于产业内贸易,越趋近于0则表示双边贸易更表现为产业间贸易。根据G-L指数计算的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计算而得

研究数据表明,除SITC2和SITC4呈现出完全的产业间贸易以外,其余的所有类别上,中国与东盟基本都是以产业内贸易形式呈现。其中SITC0、SITC5、SITC7产业内贸易的特征最为明显,而且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情况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而在SITC1、SITC3、SITC6和SITC8的G-L指数有所起伏波动,受不同年份国际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交替出现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情况。说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还是竞争性更强,但在某些方面的互补性也是非常不可小觑的贸易增长点。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由Balassa(1989)年提出,用于考量某地的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指标,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所有产品出口中份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经过计算,从中国与东盟两地10类产品的RCA指数可以看出:在SITC0、SITC2和SITC3这几类上,东盟国家的RCA指数基本稳定在1以上,具有中等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这几个类别上的RCA指数最高不超过0.6,可以说基本上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在SITC4这个类别上,东盟国家的RCA指数在统计年份内基本稳定在6以上,且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表现出了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的此类产品RCA指数在统计年份内没有超过0.1且趋向进一步缩小,说明在这个类别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SITC6、SITC7和SITC8上,中国虽然也不是具备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东盟在这三类类产品上处于相对劣势。

总的来说,中国和东盟在一些技术资本密集型制成品 (SITC5、7类产品)上基本平分秋色。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SITC 6、8类产品)上,中国的表现优于东盟国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许多欧美国家选择把生产基地挪到东盟国家,使得双方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的差距不断在缩小。此外,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 (SITC 0-4类产品)相对于东盟处在比较劣势的状态,尤其是动植物油、脂肪和蜡产品类别上,东盟以压倒性优势领先中国,这与东盟自然资源丰富,同时采取出口导向战略有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双方贸易呈现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的特征,在个别领域的互补性较强,而另一些商品上的竞争性更为显著,意味着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框架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稳步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明确竞争性,调整产业发展层次,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的竞争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低附加值、无差异的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国应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快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开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使得产品具备高附加值、差异化特点,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发挥双方在“一带一路”乃至国际市场的作用。

(二)重视互补性,深化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能源和工业原材料贸易上的合作

东盟国家与中国在农产品、工业原材料特别是能源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中国应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与东盟国家共同开拓新的进口渠道,积极推进双边优势产能合作。优势产能合作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形成新的生产网络,同时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产业内或产品内垂直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延伸创造新的条件。

[1] Balassa,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65

[2]李荣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5,8

[3]郭晓磊,吴国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驱动机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4]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0

[5]韩永辉,罗晓雯,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J].世界经济研究,2015(3):89-98

[6]桑百川,杨立卓.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关系——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J].经济问题,2015(8):1-5

林裳 (1993-),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国际贸易学硕士,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商务管理。

猜你喜欢

互补性竞争性东盟国家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PPP竞争性谈判与风险管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竞争性国企改革需跳出三个误区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