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7-04-06杨晓锋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材

杨晓锋

摘要 进入21世纪的新阶段,伴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的社会变革的加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本文概述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图,并从教学体系、教师素养、教学考核等方面探讨了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8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05方案”实施以来,其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它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改革的深入推进,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之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变、多样的发展趋势。这使得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很难适合“80后”乃至“90后”的这一大学生群体。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这类课程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平时不听讲,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这在高校几乎已成普遍现象。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甚理想。因此,认真反思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改革的思路,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思政课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即:“学生不喜欢学、教师不乐意教、领导不太满意”的“三不”状态。

笔者2011年曾指导在校本科生做过思政课学习状况调研报告。其中第2道题是这样问的“您喜欢上思想政治类课程吗?如果不喜欢,请选择两个最符合您情况的选项:A老师教学呆板;B教材内容枯燥;C课堂氛围不活跃;D没有学术氛围;E根本没有兴趣。”

2009级受访学生中,喜欢上的占27.14%,不喜欢上的占72.8%;2010级受访者情况略有好转,表示喜欢上的占28.09%,不喜欢上的占71.91%。

选择不喜欢上的同学需要选出两个他们不喜欢上这类课程的原因,结果如下:

第3道题是:您在上思想政治课时主要在做什么?请对每一项分别评价:认真听课;看课外书、杂志等;玩手机、听音乐;做作业;聊天;睡觉。

从以上两表大致可以看出,学生从大一进入大二以后,经常认真听课的比例明显下降,而经常看课外书、杂志等的比例则明显上升;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大二睡觉的比例要明显小于大一,既然睡觉的比例少了,那么认真听课的比例应该增加才对,但实际情况是此阶段很多同学转向了做作业和看课外书了。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思政课,究其理由,原因很多,有本身不感兴趣的,有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的,有教师讲课呆板的,于是翘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来上课,学生听讲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经验丰富与否。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原因

造成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课程本身特点使然。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强,概括程度高,体系庞大、价值导向明确等特点,这是由于其一方面担负着国情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培养什么样人的使命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吸引学生客观地了解国情和世界格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信息网络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类课程表面上并不对学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无形的精神引领力量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深长久远的。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思政课的内容难免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价值色彩浓厚。此外,其传递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思想层面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于是很多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接受教育。这些正值身心发育期的青年,已经具有但并不完全具备理性思维的学生,必然会觉得课程说教太多,内心必然反感,这最终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方面的因素。大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易受各种社会不良思潮乃至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他们又不同于中学生,一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但另一方面迫于各种诱惑、压力极易产生困惑、动摇和混乱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加强正确的理论引导和政治教育。但现在“80后”、“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意识都和以往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变化。这一群体显著特征是时尚、敏锐、率性、富于创新,但缺点也很鲜明:自我、虚荣、叛逆、任性、缺乏責任、注重眼前利益、贪图享受、缺乏全局观念。加之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使得部分生源素质下滑。在他们看来,此类课有些多余,个人只要学好专业课,掌握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对思政这些软学科可有可无,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3.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政课的,虽然此类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安排对课程教学效果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虽然这类课程总体上上课状况不佳,但是几乎每—所院校都有几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些老师之所以受学生欢迎,原因除了自身知识储备丰富、教学能力强大之外,更多的是他们的敬业、专注和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假如老师上课责任心不强,平素又事务繁杂,其必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上了。倘若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传道不解惑,对学生思想实际缺乏了解,不深入实际,缺乏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把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感,不善于用科学理论诠释现实社会问题,理论脱离现实,教学方法陈旧,那么势必会让学生觉得上课与自学没什么区别,上课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失去听课兴趣,上课质量自然不高。

4.旧有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认为,甚至高校有很大一部分人觉得“两课”不重要,相比于专业课程是“副课”。因此,许多学生在开课之前,就已经丧失了学习思政课内在动力,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于是,翘课、早退现象层出不穷。即便上课,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也是在做必修课程的作业,对授课老师所讲内容,有兴趣的就听一耳朵,没兴趣的则埋头做别的事情。

5.课程安排的约束。当前,大多数院校的思政课基本上都是合堂上课。一个教室有好几个班级,人数从一百到二百多不等。授课听众一多,教师很难管理,更不用说跟学生交流,沟通思想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稍有一丁点的干扰,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有保障,教师威信也自然会下降。即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很难驾驭这种课堂。

6.政治课的考核模式死板。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偏重于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忽略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课程考试往往理论性强,主观性题目较多,而学生平时没有认真听讲,一到考试就临时抱佛脚,靠死记硬背、短期突击复习来过关。

三、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造成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现状的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积极和学生交流沟通,改变他们对思政课的传统认识,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性质、目标、内容。广泛征求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诉求,力争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理论和实践不脱节,教学和现实紧密结合。

2.针对教材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梳理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形成具体生动的教学思路,进而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成功转化。

教材体系是依据教学大纲而对学科进行系统阐述而编写的理论体系,是教师完成理论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而教学体系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授课对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管理等环节进行重新编排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方法,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前者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后者主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由此可知,教材体系的最终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依赖于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否。因此,在设计教学体系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提倡多元性,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要想方设法使抽象的理论讲得让学生通俗易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等,做到因人施教。为此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问题,精选案例,进而设计出不偏离教材的、切合实际的教案。

3.改变传统的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倡导多元的教学方模式。我国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体上了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的以教材为主的“宣讲”式教学,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阐述”式教学,再到当前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强调填鸭式教学,忽略了授课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极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加之思政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抽象性,这最终会导致教学实效性大大降低。为此,就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当前诸多的教学模式中,例如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中,我们会发现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发现问题则是思维活动的肇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比较好的可行教育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中去自己感受、自己体验,而不是仅仅聆聽他人的有关某种事物或者经验的讲述和传授,让学习者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尝试,进而培养自己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搞“一卷定终身”。实际上,传统的考核方式已被灵活丰富的考核方式所取代。笔者所在学校这些年来一直在进行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针对考试环节的考核改革,一方面降低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比例,另一方面将平时作业、课堂研讨、社会实践等纳入到考试成绩范围内。即便是考试,也分开卷闭卷。考试内容一改过去的主观性比较强的论述题,增加了材料题、案例题等具有启发性、研究性的比重。这样一来,变结果考核为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考核,由一元至多元,既客观又公平,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考核方式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师生好评。

5.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韩愈在《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一方面,由于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此学校应当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教师作为此类课程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另一方面,作为思政课教师也应在实践中坚持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主动拓展学科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总之,高校思政课的教改,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但仅有课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取得更大的实效,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难忘的课程,就必须有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