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2017-04-06施洁程志超王芹
施洁+程志超+王芹
摘要 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本文介绍了茎枯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34-01
茎枯病是芦笋的主要病害,其发生程度重、危害大,常规防治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防效不理想,要通过采取加强栽培管理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 症状
茎枯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杆和枝条上。茎部初生病斑为纺锤形或线条状暗褐色斑,周缘水渍状。随病情加重,病斑逐渐扩大,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绕茎一周后,茎干枯,似火烧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造成绝收,是芦笋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
2 病原菌
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菌,半知菌类球科孢目茎点菌属。分生孢子器形成于子座中,单生或2~3个聚生,扁球形至三角形。主要危害芦笋,病菌生长适温为10~30 ℃,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 ℃。喜高湿,夏秋多雨或多雾发病重。在黄淮海地区,每年发病高峰在7—8月,病原菌在地上部存活时间长,但进入地下3~5 cm,病原菌很快就会死亡[1]。
3 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是地表、杂草、枯茎等,病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病害发生主要有2个阶段,一是病害扩展期,即开始发病的30~40 d內;二是病害严重期,即发病40 d以后。一般感染的高峰在嫩茎长出的1周内,嫩茎长到40 d以后,组织开始坚实,侵染较难。病情的发展还与环境条件有关,清园消毒后病原菌少的地块发生轻,干旱年份发生轻,田间群体分布合理的发病轻,健壮的笋株发病轻。
4 防治方法
4.1 避病栽培的农业防治措施
4.1.1 种子消毒。新购的种子要进行高温消毒与药剂消毒。
4.1.2 清园,降低病原菌基数。清园每年进行2次,一次在冬春采收前,一次是在停采后清棵换头时,主要是清除地面上的枯茎及病株。换头和清棵后的茎可作薪柴烧掉,或作饲料,也可作高温堆肥,但必须充分腐熟。清园后全田要松土,将地上残屑埋入地下,并用药剂进行地面消毒[2]。
4.1.3 留母茎采收,延长采收期,避开病发高峰。留母茎采收,可以延长采收时间。大棚芦笋2月初开始采笋,4月中旬每株留母茎2个,可将采收时间延长至8月下旬。此后清园重新留秋茎。留茎时选择晴好天气,一次留齐,以防交替感染,并施好交接肥和秋发肥。尽量避开7月底茎枯病发病的高峰期。留母茎采收既可降低发病程度又可增产。
4.1.4 打顶整枝,去弱留壮。打顶控高可以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温度,造成不利于茎枯病发生的小气候,还能因去掉顶端优势而降低营养的消耗,有利于鳞芽发育,培养壮笋。同时,去掉下部老化枝、细弱病茎和晚发的顶部分枝,并及时运出田外焚烧,防止病菌再次侵染[3]。
4.1.5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适当增加钾肥比例,增强植株抗病性。要保证田间沟系配套,及时排水降渍,降低田间湿度。
4.2 合理用药
4.2.1 地面杀菌。清园后,进行地面喷药消毒处理。方法是将药液均匀喷于地表,在采收前和秋季换头时喷药,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角斑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4.2.2 药剂涂茎与喷雾相结合。药剂涂茎:当留母株的嫩茎长到30 cm左右时,对分枝以下部位进行药剂涂茎,涂茎时带上橡皮手套,用海绵蘸上药液,涂抹嫩茎四周表皮。茎高55~60 cm时再涂1次。涂茎主要选用50%多菌灵40倍液,在夏、秋季留茎时采用。涂茎要注意嫩茎四周涂匀,不能漏涂。要严格掌握浓度,防止造成药害。
喷药:留母茎的嫩茎出土3 d后就开始喷药,以后每隔5~7 d喷药1次。随嫩茎生长,可加大间隔期。一般嫩茎生长40 d后,喷药重点开转移到新梢幼嫩部分。夏、秋季节阴雨、大雾、潮湿天气,空气湿度大,适宜病害发生。急型茎枯病2 d就能大面积发生蔓延,要抓紧时机用药,不但用药次数要多,而且由于空气含水量大,还要适当加大用药浓度。下雨前要抓紧时间抢喷药,雨后要及时补喷,晴天干旱时,病害发生较轻,可降低用药浓度,相应减少用药次数。要注意混合用药和交替用药,并做到喷雾均匀周到,要重点喷嫩枝、新梢等尚未木质化的部位。可选择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防治[4]。
5 参考文献
[1] 张岳平,陈光宇,罗绍春,等.芦笋重要真菌病害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31):114-119.
[2] 卢松茂,罗金水,李丽容.芦笋茎枯病菌鉴定及寄主范围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10(3):4-6.
[3] 孟凡,杨迎青,兰波,等.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5):61-65.
[4] 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等.不同芦笋品种苗期对茎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其农艺性状观察[J].福建农业学报,2013(3):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