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4-06杨芳
杨芳
摘要 阐述了江油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及成效,并针对其发展存在的产业认识不到位,缺乏产业规划,政策配套不够完善;科技等服务滞后;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主导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等方面问题,提出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策,主要包括提高认识、制订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保障;加快林业改革,激活经营机制;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等,以供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问题;发展对策;四川江油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58-01
1 江油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及成效
江油市是四川省省属县级市,四川省第1批15个扩权试点县(市)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幅员面积271 993.00 hm2。江油市属龙门山北褶皱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至今,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0 666.67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5 333.34 hm2,荒山荒地造林5 333.34 hm2。按照造林类型划分,生态林9 793.94 hm2,经济林872.73 hm2。涉及25个乡镇180村27 613户82 939人,共计发放粮食补助资金2.01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江油市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带动了整个江油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伴随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的到期退出,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成为广大退耕农户进一步增收增效的制约因素之一。
2 江油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认识不到位,缺乏产业规划,政策配套不够完善
在后续产业的培育上,江油市还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存在对国家政策补助严重依赖的思想[1-4]。首先,在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还没有纳入相应范围,致使后续地方支持与配套无法明确。其次,退耕还林是一个大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往往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不能有机统一产业和工程,导致工程管理不到位,浪费资源。
2.2 科技等服务滞后
全市退耕农户普遍缺乏林木经营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5]。各地对退耕农户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有待行业主管部门、技术部门的精准化指导与服务。
2.3 经营机制不够灵活
江油市退耕还林总规模5 333.33 hm2,共涉及27 613户82 839人,户均退耕0.19 hm2。当前后续产业发展主要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5]。
2.4 主导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整体发展还相对落后,林地、林业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主导产业和林产品的深加工与精加工。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林产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意识不够,退耕农户在后续产业中增收效果不明显。
3 江油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制订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广泛宣传,引导退耕农户积极开发利用退耕还林地[6]。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围绕林业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协调统一各部门行政职能,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3.2 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保障
一是大力引进适用于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有针对性地引进经济林新品种;二是大力推广运用林业产业发展实用技术[7];三是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推广林业产业发展新理念与先进模式;四是加强林业技术培训,提高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五是加强基层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系统项目管理和服务能力。
3.3 加快林业改革,激活经营机制
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集体林经营主体并确权发证;按照“谁退耕、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种社会经济实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8]。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让人民群众造林后吃上“定心丸”,提高广大退耕农户造林营林的积极性,确保全市后续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4 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以现有资源为依托,培育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和乡村旅游形式的生态旅游业,形成江油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主导产业,实现退耕农户增收增效。江油市应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充分利用生态景观资源,开展城市周边地区林果基地乡村旅游,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惠及广大退耕农户。二是发展以林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退耕还林资源的保值升值。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家禽、家畜,有条件的区域,还可发展特色养殖,促进退耕农户增收增效。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与引导,以及广大退耕农户的积极参与,形成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9-10]。
4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EB/OL].(2007-08-14)[2016-09-17].http://www.gov.cn/zwgk/2007-08/14/con-tent_716617.htm.
[2] 孟全省,譚鹏,靳爱仙.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81-185.
[3] 季元祖.甘肃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06,31(1):74.
[4] 帅克,孟宏伟,吴宝珍,等.四川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6,27(4):6-12.
[5] 冉立.浅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2(12):188.
[6] 朱钊,石俊华.对邢台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16):4571-4575.
[7] 张晓磊,王珠娜,黄广春,等.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9(5):78-80.
[8] 王珠娜,张晓磊,黄广春,等.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19):65-68.
[9] 石德荣.海晏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11(4):21-23.
[10]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