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探究模式 合理运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2017-04-06蒋合涛程敏罗充付喻陈玲
蒋合涛+程敏+罗充+付喻+陈玲
摘 要 以“鸟”为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紧紧相扣的问题串、完成问题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 合作探究模式 问题式任务驱动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背景与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无法由他人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与题海战术,缺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可采取以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设置问题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
笔者在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上了一堂校级生物公开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了基于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方式。该教学设计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习者学习。因此,教师提前设计好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课堂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情况,注重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随机抽取了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
2 教材分析和处理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知识,是安排在学习了鱼、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后,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也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在本节内容之后,教材安排了哺乳动物、动物的学习行为等内容,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次教学采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节的重、难点分别是鸟的基本特征、鸟适应飞行的形态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一些细节,如鸟类是恒温动物等,以利于学生对哺乳动物一节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完成任务情况,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小组完成任务,并对学习过程与结果做一个全面的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概述鸟的基本特征以及鸟适应飞行的形态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并完成任务,提高分析总结与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鸟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护鸟并热爱自然的情感。
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约5人,要求每组学生提前预习鸟的相关知识。教师准备好问题、鸟的模型及相关图片;学生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学习并完成学案。教师随机抽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最后进行点评。
3 教学过程
3.1 利用科普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完成问题任务,问题任务的种类有很多,如游戏、问题等。在学习之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技信息来设置问题。所提出问题应贯穿整课堂,有一定的主线。本节课中,笔者讲述鸟类迁徙的科普知识后,提供以下资料并提出问题:鸟类为了生存,每年迁徙长达几千公里。从鸟类飞行时间之长,飞行速度之快,是什么样的身体结构使鸟类能够完成如此长远的飞行呢?
学生回答:因为鸟有翅膀、羽毛。
接着,教师继续追问:对,有翅膀。那么,除了翅膀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进入“鸟”的学习!
导入的设计意图为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观看鸟类迁徙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3.2 基于问题任务,引导合作探究
问题驱动教学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将学生分组,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向小组分发学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并完成学案。学案如下:
【问题探究】
问题一: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二:家鸽或麻雀总是不停地找食吃,为什么?鸟的呼吸特点是什么?
問题三:鸟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它对环境极其重要,你喜欢将野生的鸟拿来饲养吗,为什么?(鸟与人的关系)
【课堂小练】
鸟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鸽的身体呈 型,可以减少空气阻力,有利于飞行动作。
(2) 飞行器官发达:前肢变成了 ,生有几排大型的 ,胸部有很突出的 ,其两侧有发达的 ,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3) 直肠 ,使粪便可随时排出体外,这样可以有利于飞行。
(4) 飞行时,体内产生的热量通过体内的 经呼吸作用,散失到体外,以便保持体温恒定。
3.3 基于问题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杜绝“满堂灌”,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串和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回顾教材,查阅资料,完成学案中的问题任务。笔者通过展示各种鸟类的图片以及鸟的骨骼模型并提出以下问题:① 从鸟类的外观特征与骨骼上看,与之前学习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② 在生活中,触摸鸡与触摸鱼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此时,学生通过观察鸟类的骨骼模型及图片,思考鸟类与鱼、两栖动物的不同点,得出鸟类体表被毛、骨骼轻而薄、中空、不具有鳞片等知识点。同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鱼与鸡体温的区别。
此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生活经验与对鸟类骨骼的观察,促进学生对鸟类的认识具体化,得出鸟的体温是恒定的。并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教师再次强调鸟类的骨骼模型,并提出问题: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要提炼出此次问题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鸟适应飞行的特点。教师辅导各学习小组完成学案,阅读学生的答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模型与图片,思考问题,完成学案。
此设计意图在于教师通过强调模型与图片来诱导学生分析并得出鸟类身体成流线行、骨骼轻而薄、气囊辅助呼吸、胸肌发达等适宜飞行的特征,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4 基于问题任务,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除了学习知识与能力,还有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理解生活、适应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健全的人,人的健全包括生理和心理。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极为重要。教师提出问题:鸟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它对环境极其重要,你喜欢将野生的鸟拿来饲养吗,为什么?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并完成学案。本问题的意图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入手,让学生明白鸟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护鸟并热爱自然的情怀。
3.5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教师在每个小组中随机选择2名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对小组参与情况与汇报成果进行评价。
每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肯定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3.6 教师总结,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的总结,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杜绝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笔者通过此表对鸟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更正学案上回答错误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混淆概念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本节知识,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纠正学生错误的知识概念,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4 反思与小结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學策略是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为目的,注重问题间的内在联系。课堂通过师生的质疑、讨论、分析、思考、合作、评价和总结来完成的。为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为了展示真实、高效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能力,本次教学以合作探究为模式,合理的运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辅助读图分析法。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教师强调对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成果展示的两方面评价,避免了仅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单方面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本次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情况良好、主动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赵婷婷.生物教学设计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 杨守菊,王舒.问题驱动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