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发展学生认知
2017-04-06谢红芬
谢红芬
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作为课程总目标的“四基”之一,是数学教育目标演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发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多年的教学,笔者谈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实践与思考。
一、在新旧联系中唤醒学生认知
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竖式书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障碍。因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乘法的书写格式不同,计算步骤也不同,要从高位算起,且操作复杂,学生不理解每一步背后的算理。
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竖式的书写,理解算理、算法呢?我们知道,除法与分物相关,操作与竖式书写相关,竖式反映的是操作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将操作、口算、笔算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积累竖式笔算的经验。如46÷2,笔者安排了两次分小棒活动。第一次,笔者将分小棒与口算联系起来: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即40÷2=20;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2份,每份3根,即6÷2=3;最后把2捆与3根合起来是23根,即20+3=23;第二次,笔者将分小棒与竖式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就是十位上的4除以2得2,“2”表示2个“十”,所以应在商的十位数上写2,整捆的小棒分完,所以十位数没有剩余。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2份,每份3根,就是个位数上的“6”除以2得3,3表示3个“一”,应写在个位数上,单根小棒也分完了,所以个位也没有剩余。
笔者通过把分小棒、口算与竖式笔算结合起来,给学生学习新知带来了丰富的表象支撑,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逐步把感性的经验理性化,从而实现对个体经验的优化和内化。
二、在活动中丰富学生认知
经验积累离不开活动,学生只有经历丰富的教学活动,才能够积累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曾老师在教学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多彩的分数条》时,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一开始,曾老师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分数条感知“1”与1/2、1/4、1/8、1/16的关系。这时,学生已有的经验只是初步的感知,此时的认知是零散、模糊的,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活动对教学来说才是最有效的,对学生来说才是最有益的。
三、在交流中完善学生认知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活动后留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但个体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只是一种个人观点,往往是模糊、零散的。要将其清晰化、条理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个体的经验在群体的交流中得到补充、丰富、整合和发展。
四、在反思中提升学生认知
修改后的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增设了“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既有对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策略型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把活动中领悟到的、沉淀下来的理性思考经验化,使得原来零散的、模糊的认识清晰化、系统化,从而发展学生认知。
五、在应用中深化学生认知
应用意识的生成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缺少应用经验,学生获得的经验要在应用中才能逐步深化。如在教學《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也能依葫芦画瓢求出指定分母或分子的分数,练习的正确率也较高。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针对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中判断、质疑和纠错,从而明确正确的解题方法,逐步加深学生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关键字词的理解,并体会到分数基本性质的用处。在练习中,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可以使认知更加深刻,使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帮助每位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重视学生的“做”与“思”,把学生切实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