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园”,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2017-04-06陈秀琼
陈秀琼
一、立足家园,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缺少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如《三位数的乘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家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问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道例题偏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改编了这道题目。在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一听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有的猜测12千克(准确答案)。笔者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要流掉4380千克水,闰年要流掉4392千克水。接着,笔者又提出新问题:“你家所住楼房一共有多少户人家?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水?”虽然都是三位数的乘法,但由于学生对生活素材更感兴趣,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要求,还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生活紧密相系。
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前,笔者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回家收集相关信息。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如家中房子的建筑面积是150平方米,家门口那棵桃树高度是12米,电冰箱价格是2250元。
二、热爱田园,在劳动中运用数学
数学知识只有运用于实际生活,才会富有生气。因此,数学教师要将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转变为“生活运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笔者把学校的空地开垦成菜地,当作学生的实验地。在教学“浓度”后,笔者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化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1∶100的比例配置,给这块菜地施肥。收成时,笔者对学生说:“我们准备把菜卖给食堂,你们计算一下,一斤大白菜卖1.5元,这些菜能卖多少钱?”学生马上开始计算,并算出这些白菜能卖520元。
另外,笔者还把课堂搬到学校周边的一户茶农家。摇青是茶叶初制的一项重要工序,以前茶农都是手工摇青,每遍要摇三百多圈。现在,茶农用电动摇青,却很难控制摇青次数。笔者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帮茶农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马上告诉茶农:“按照速度关系,先算出每分钟摇青的次数,再把以前用手工摇青的总次数除于次数,就是每次摇青的时间。”
学生非常喜欢把课堂搬到田园中,因为这不仅能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还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从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走进花园,在玩赏中探究数学
大自然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教师应带领小学生到大自然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发现大自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春天,笔者带学生到清水岩,发现山脚下的茶园旁有一个六十多平方米的水池,四角各栽种一棵柿子树。笔者想到马上要教的四边形,于是问学生:“如果要扩大水池,使它的面积增加一倍,但要求仍然保持正方形,且不移动四棵柿子树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经过讨论,学生们很快得出“把四棵树连成对角线,以四棵树为点作两条对角线的四条垂线,相交的四个点连接起来的面积就是原来的2倍”的结论。之后,学生再学习四边形就比较容易了。
秋天,笔者带领学生到凤山森林公园捡落叶。有一位学生捡到了一片形状怪异的叶子,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看一看、比一比,这片叶子与圆形的、椭圆形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再想一想它和什么東西很像?最后,学生一致认为,这片叶子和人的手掌很相似,于是就把这片叶子的形状命名为“手形”。这样一来,学生不但积累了“树叶有各种各样形状”的经验,还观察、比较、讨论、探究了一些树叶的未知形状。
总而言之,教师应时时关注生活素材,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数学技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