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问题研究
2017-04-06郭存德
郭存德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赋予开放发展新的内涵,丰富了开放发展的新思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推进我国开放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升国内开放发展的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完善全球治理规则,塑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关键词:开放发展;科学内涵;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01-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继续坚持发放发展的决心,另一方面赋予了开放发展新的内涵,丰富了开放发展的新思想。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实现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把握开放发展的科学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之后向沿海、沿江、沿边扩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紧紧融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发展的历程也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历程。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面对国内国外复杂的环境,我国开放发展的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赋予了开放发展理念新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主动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
中国开放型经济在水平和规模上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并且产生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压力。在这个阶段更要坚持主动开放,将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去,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只有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经济进化之中,才能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稳定增长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尤其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合作生产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在这个背景下,只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之中,才能通过全球范围合理配置生产环节,获取战略性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生产网络,顺利实现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二)坚持双向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
堅持双向开放就是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特征。从走出去看,在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到新阶段,走出去整合全球优势要素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面临技术、品牌等战略性资产缺失的约束。获取此类战略性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相关环节配置到创新要素丰裕的地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也开始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地区,以减少工资水平上升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压力。从引进来的角度看,利用外资的目的和作用也将发生变化。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市场换技术”被当做利用外资的目的,但是其实际发挥的作用还主要是促进了我国优势要素的充分使用。未来引进来需要适应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提高引资的质量,注重吸收国际投资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
(三)推动全面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开放区城看,东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开放的部门看,开放的主要部门为一般制造业、服务业等部门,开放程度较低。中国将继续全面对外开放,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全面开放首先是开放空间范围的扩大,“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区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其次是开放内容的扩大,“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制造业。”最后,全面开放还需要开放平台和载体的多样化,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等。
二、我国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对外投资第三大国。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产业结构面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因此,开放发展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是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全局性战略举措。
(一)我国开放发展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
一是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经济进入一种新的“再平衡”状态,这个“再平衡”步履维艰,增长动能明显不足,低速增长态势难以改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2020年,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分别为1.6%和5.2%,明显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3%和8.5%的水平。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全球贸易增速已经连续4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当前,许多国家贸易增速持续下滑,经济增速持续走低,世界大宗商品交易价格长期低位徘徊。欧盟、日本经济可能长期低迷;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大国未能及时转变过度依赖能源资源的增长模式,短期难以走出低谷,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形势较为严峻。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互联网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全面渗透,智慧工厂、互联网金融、分布式能源、远程教育和医疗、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部分产业已由离岸生产转向近岸或在岸生产,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放缓,新兴经济体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发展加工型贸易的空间收窄。因此,主要大国都在纷纷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重塑竞争新优势。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通过塑造先进制造业,吸引中高端产业和投资向发达国家回流,从而保持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新兴经济体的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中低端制造业,吸引中低端制造业向其转移。近几年,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向东南亚国家迅速转移,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冲击,从而印证了这一趋势。
三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体制,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多边贸易体制是解决全球贸易问题的主渠道。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最具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世界各国大都站在本国利益的角度推动贸易与投资,以期摆脱本国经济低迷的困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在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区域贸易体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推进比较缓慢的情况下,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据统计,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近400个,绝大部分是近10年出现的。发达经济体更是加速推进自己能够主导的区域贸易体制,如美国这几年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就把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排除在外,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只是随着新当选总统特朗普的反对,才使这两个协定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针对这种格局,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彰显大国责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二)我国开放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疲态持续,CPI和PPI长期低位运行,中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风险。我国这些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高速增长长期积累的风险开始暴露,环境污染严重,大量的能源、原材料需要进口,劳动力的红利也在逐步消失,大量的产能过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积极主动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坚持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
二是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以促进外资流入和出口为主,招商引资成为全国各地的政策重点。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优势要素的充分使用,通过要素红利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资本双向流动的基本平衡,以较为平衡的方式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开放型发展进入新阶段是由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要素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没有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就难以通过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实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国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很多,如经济基础、地理方位和资源禀赋,其中政策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早期开放最先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之后向沿海沿江扩张,得益于中央政策支持。这些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出现了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许多农村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兼业化的现象。由于城镇的吸附效应,农村地区大量资源流入城镇,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差距在拉大。再次是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社會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但是开放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收入不平衡,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必然会对我国进一步开放发展形成障碍。
三、推进我国开放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任务,我国推进开放发展应当从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完善全球治理规则三个方面入手。
(一)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升国内开放发展的水平
自2013年9月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为提高开放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两年多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力推进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贸易便利化、服务业开放、金融开放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各项试点任务,除了创造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还要测试我们开放水平的监管能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改革成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现有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压缩负面清单,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市场准入。继续做好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研究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工作,努力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开放发展理念,秉持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于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一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全面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我国各地区的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积极性和比较优势,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开发开放有机结合起来,以沿边地区为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引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坚持互利共赢理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要打开大门搞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便捷的流动。尽管主流国际贸易经济理论表明,国际分工能够使参与分工的各主体因比较优势都能够在自由贸易中获利,但是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充满着事实上不平等,发达国家凭借分工优势和产业优势,获取了国际分工中的主要利益。因此,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与沿线国要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三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三大洲,一头是连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连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5个,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都有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国家实力的强烈愿望,且大都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投资贸易自由化,形成深层次合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三)完善全球治理规则,塑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完善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世界经济复苏和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迅速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球经济的复苏也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动力。我国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强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框架内的协调和配合,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要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这两个平台,彰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加大宏观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力度,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平公正地体现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参考文献:
[1] 刘洁.以开放发展新理念谱写“十三五”新篇章[J].理论学习,2015,(12).
[2] 杨玉成.开放发展理念与对外开放转型升级[J].湖南社会科学,2016,(6).
[3] 胡卫,许杨.开放发展理念与开放战略的全面升级[J].理论观察,2016,(8).
[4] 张二震.开放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8).
[5] 王水平.以开放发展新理念引领开放发展新时代[J].理论视野,2016,(6).
[6] 刘万华.开放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J].红旗文稿,2016,(1).
[责任编辑 张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