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道德思考和建议
2017-04-06袁月娣
袁月娣
摘 要:关于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的道德思考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垃圾围城”的现状、影响与危害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指出要在国家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道德实践活动有序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培养生态道德观念、深刻改造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以人类的全方位道德建设,从我做起,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垃圾分类 道德 习惯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51-03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大量地消耗资源、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生活垃圾总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环境灾难。
一、“垃圾围城”现状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各地“垃圾围城”问题非常严重,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各种垃圾所包围。其中1/4已无填埋堆放场地。北京市日产垃圾1.84万吨,上海市日产垃圾2万吨,无锡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超过3千吨, 我国垃圾产量将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已位于世界高产国前列,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二、影响与危害
1.污染自然环境。我国“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巨大,且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不仅影响环境景观,更污染了与我们生命戚戚相关的自然环境。
(1)污染土壤。生活垃圾腐烂后,会产生酸碱有机污染物,特别是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砷、铜、铬、汞等进入土壤,会和土壤中的物质形成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并存的剧毒污染源,严重辐射土壤,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农作物减产等。
(2)污染水源。生活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形成有机物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雨水淋入产生的渗滤液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且很难得到治理。
(3)污染大气。生活垃圾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垃圾焚烧时,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颗粒物、酸性气体,未燃尽的废物、重金属与微量有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2.危害人类健康。生活垃圾不仅含有病源微生物,还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成为传染疾病的根源,对百姓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垃圾的有机腐化物达80%,垃圾腐烂速度快,滲滤液多,危害更严重。现在很多城市都被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垃圾填埋场所包围,这些对环境和人的健康都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害,全世界每6分钟确诊一例癌症。
3.浪费可回收资源。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多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个,垃圾的成分中,有32%为生物垃圾,18%为塑料垃圾,8%为纸垃圾,4%为纺织品,3%为金属,1.5%为玻璃制品,这些占总量三分之二以上的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4.滋生火灾隐患。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填埋后其中的有机成分在地下厌氧的环境下将会分解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火灾和爆炸,造成重大损失。
5.造成社会矛盾。作为目前国内最为传统也最为主流的垃圾处理方式——填埋,即将遭遇无处可埋的困境,更隐性也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过去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认识和措施不到位,许多只是经过简单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不仅成为让周边居民不敢开窗的臭气来源,更成为次生污染的发源地。政府规划兴建垃圾焚烧厂,就因为遭到周边居民强烈抵制而停止,一个个为解决民生后顾之忧而建的垃圾焚烧厂、垃圾生化处理厂,却在各地普遍遭遇尴尬,人人都离不开、但人人都不想要的“邻避效应”,已经成为破解当前垃圾围城困局的最大障碍。在垃圾焚烧厂纷纷上马的同时,由此产生的争论、纠纷甚至冲突,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有的甚至演化成为群体性事件。
三、原因分析
1.国家缺乏垃圾分类回收强制性的立法规定。垃圾污染现象之所以越来越严重,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关于城市垃圾处理的制度性规定没有足够的威慑力。综观我国现有的法律,像《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多以防治污染为目的;各地涉及到生活垃圾管理的规定也偏重于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及相关管理活动,而极少涉及到垃圾的分类回收。仅有的几条规定也是鼓励性的、倡导性的,仅仅停留在原则上而缺乏可操作性。总体上看,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立法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体系亟待建立。
2.政府部门生态道德责任履行不力。
(1)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社会性认识不足,惯用行政手段,从宣传教育到硬件设施配置再到监督考核等均采用单一的行政力量,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缺乏持久性和生命力。
(2)收集处置设施和能力滞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三个主要环节,缺一不可,但目前在每个环节上都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缺少分类收运的设施设备,只能将市民分类投放的垃圾混合运输,既违背了垃圾分类的初衷,又挫伤了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二是终端处置设施明显缺失,垃圾分类后,面临着大量的厨余垃圾没有出路的问题,所以生活垃圾不管分类与否,最后只能送填埋场“一埋了之”或送焚烧厂“一烧了之”,使得垃圾分类工作变得没有意义;三是资源化处理设备配套滞后,垃圾分类后,部分可回收的垃圾寻找不到回收渠道。生活垃圾分类应该作为公共服务,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把垃圾分类纳入政府预算,由政府投入充足的资金治理。
(3)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细,有关生态文明的保障措施不到位,政府作为一个监管者,要通过立法对垃圾分类得以明确,要有系统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措施和操作方法,对违反法律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作出有效处置,及时消除危害后果;涉嫌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警示潜在的环境污染企业,促使其提升排污减排能力。
3.企业的生态道德举措落实不够。特别是中小企业,因污染治理成本相对较高,而政府对中小企业污染的监测能力不足,环境管理方面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有效监管的缺失也促使中小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敢于偷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来获取利润的增加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行为方式。80%以上的中小企业工业生产存在污染问题,占中国污染源的60%,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导因素,并且中小企业的污染源正由过去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要想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就要从企业的环境道德责任入手,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发展,谋求国家民族和人类的长远发展利益。
4.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不强。每天,人们都会把垃圾扔出家门,但是有多少人想过,这些垃圾最终会被运到哪儿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垃圾处理只是从自家厨房垃圾桶到楼下小区垃圾箱的距离,只要每天有人来收集垃圾,垃圾围城就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无关我的事;部分群众还认为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是“政府的事”,缺失了自己作为“城市一员”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由于缺乏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和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实际生活中只有极少数居民会对生活垃圾进行细分后再投放,其余的最多也就是把日常可以卖给废品收购站的部分废旧物品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其他则全部投入垃圾桶,直接影响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垃圾分类必须从每个人的心开始,改变观念、培养习惯是最重要的。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1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垃圾分类之所以很难推行,受访者眼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难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63.0%),政府投入不够(61.4%);分类标准复杂,很难掌握(54.3%)等;没有垃圾处理渠道(62.1%)。
四、成功经验
多年来,发达国家在治理垃圾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垃圾治理、垃圾分类方面的经验与举措,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我国目前的垃圾分类回收。
1.政府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确立。日本政府历来重视资源问题,在2000年出版的《环境白皮书》中明确指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日本要面向21世纪来建构“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日本确立了“环境立国”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技术开发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法律保障体系的确立也不断地得到突破和完善。我国应该学习日本在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方面的做法,制定更加具体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
2.值得借鉴的还有日本政府建立的一套合理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统。日本建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这就把垃圾分开了——可燃的送焚烧厂,不可燃的送填埋场,有机的去堆肥。这种系统化、制度化的回收系统从设计时的考虑到具体的实施步骤都十分细致,对于每个环节的管理,均行之有效,值得我们学习。
3.唤醒老百姓好的传统做法,其实早在1957年7月,我国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理念。当时《北京日报》所发表的文章《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中就指出,要通过组织广大群众,将各种废品进行回收,按不同的用途,分门别类地送到废品站进行处理。比如,牙膏皮、废铁可以换钱,粪便由农民运回家肥田,连烂菜都要捡出来喂鸡,有害垃圾也很少。中国有着垃圾分类回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统经验,通过有效的方法将这些优良传统唤醒并弘扬,它的力量和作用将是巨大的。
4.无锡君来酒店集团自1995年起就致力于绿色饭店建设,为实现“绿色、环保、健康”的目标,集团各成员酒店通过培训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获得员工的思想认同,争做绿色标杆企业。1999年,君来酒店集团在中国酒店业率先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论证;他们积极推广酒店业节能减排100条;倡导员工低碳出行,减少尾气;组织君来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环保慈善活动;他们还制订了垃圾分类回收《环保十指口诀》,把可回收生活垃圾分成十类,用十个手指头形象表明每一个指头代表一种可回收垃圾:“瓶瓶罐罐纸电一三五七”,通俗易懂,员工容易记住并落实行动;他们致力于“厨余减量”活动,每天计量考核,下属企业员工食堂每天有近千人用餐,原每天产生厨余垃圾130多公斤,现下降至30公斤以下;他们还利用厨余果皮制作环保酵素,广泛用于酒店、写字楼、居家生活的各种清洁中,逐步减少和取代化学清洁剂,每间客房的清洁剂使用成本从原来0.14元下降到0.01元,在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第七届四次理事会暨饭店创新论坛上,君来集团下属企业无锡湖滨饭店《“变废为宝”饭店增收节支新体验——小酵素大文章》的主题发言引起轰动,吸引了饭店同行的广泛关注。2016年12月1日,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环保培训班在无锡湖滨饭店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酒店同行一起学习、分享无锡君来酒店集团的垃圾分类回收经验,不少外地旅游主管部门还纷纷邀请君来酒店集团前往当地授课,推广酒店业垃圾分类回收保护环境的经验。
五、对策建议
根据党的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政府、企业、百姓、媒体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我该做什么?
1.政府职责。
(1)建立一个以法律建设为主,以道德教育为辅的互动机制。我国公民有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大小便等等不良习惯由来已久。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法制建设,以强制的规定和一定的经济处罚手段,尽快改变我国公民不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已成为必然。另外,也要在道德层面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让每一位公民都能感到“随地丢弃垃圾为耻,自觉爱护环境为荣”,让科学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2)建立一套合理的垃圾分类处置系统。可借鉴日本、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政府要以更加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通过深入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理政策,科学合理地布局垃圾处置设施,支持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并将公众纳入这一产业链,从而起到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使垃圾产生价值的作用,形成垃圾分类处置的长效机制,政府责无旁贷。
(3)建立垃圾分类处置考核机制。作为监管者,政府的职责必须通过立法的手段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可据,充分发挥垃圾回收领导者的作用。职能部门要建立组织机构、明确主抓部门,形成以责任部门为主抓,全民积极参与、各方密切配合的网络和机制,落实奖优和处罚力度,对民众自发参与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的要给予宣传激励;对各种不听劝阻、不按规定乱扔垃圾等行为予以严厉的处罚,垃圾分类处置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定期检查,定期通报、督促整改,健全垃圾分类处置的长效管理机制。
2.企业职责。增强企业经营者环境保护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责任制度,抓好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彻底扭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地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传统做法,让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都深深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企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经营者要守好环境保护的底线。
3.百姓职责。垃圾分类涉及每个人,成败取决于每个社会成员参与和配合的程度,增强民众环保责任意识,普及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知识,从源头减少垃圾刻不容缓。让百姓懂得清净在源头,垃圾回收首重分类,每个人通过垃圾分类处置培训和实践,可以提醒自己要对环境负责,要节省资源,尤其要杜绝各种过度包装,大力提倡简单化生活,摒弃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努力使垃圾总量降到最低。
4.媒体、社区职责。营造全民垃圾分类处置的声势和氛围,接受新观念要靠持续不断的灌输,建议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大众媒体,设立公益性电视教育频道、公益性报刊版面,对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立体式、不间断宣传发动;机关、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处置宣传活动;环保志愿者引領示范,开展广场宣传活动等等,通过立体式、广泛性的宣传、教育,形成全民环保意识,学会垃圾分类方法,达到从源头减少垃圾的目的。
关于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的道德思考具有现实意义。在国家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道德实践活动有序推进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培养生态道德观念、深刻改造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全面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岱莹,姚毛.关于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立法思考.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
[2] 李红艳(导师:岳钦艳;陈衍科).德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对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3] 王子彦,丁旭,周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问题研究——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季明,李舒,陈冀.垃圾围城忧思录.新农村商报
(作者单位:无锡君来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 214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