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
2017-04-06张静赵伯飞
张静+赵伯飞
摘 要:中国吉祥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反映,其“中和之美”在我国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同时又有着广泛的影响。文章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的美学特征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渗透出的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成为我们认知中华民族的情感、信念、哲思、习俗、灵性、品行、审美、群体共识的有效途径;指出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是一种在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在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中,都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中国吉祥文化 “中和之美” 美学 生命
中图分类号:F270;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47-03
中国吉祥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均能在中国的吉祥文化之中得到解释,它凝结了我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对中国吉祥文化中所渗透出的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进行考察,对其浓厚的乡土情思进行追问,成为我们认知中华民族的情感、信念、哲思、习俗、灵性、品行、群体共识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作一简单的分析。
一、中国美学范畴“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的涵义实际上就是两个极端的“中间”。我国美学和哲学上一直非常重视“中”这一范畴,这是因为它是我国人民的一种思维模式,“中”体现了对立中求统一和合二为一的思想。“和”则是“中”的衍生和发展。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着一定差异的事物或者因素的结合和互补。“中和”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和”不仅体现了“真”这一宇宙的本体性存在,也体现了“善”这一道德的最高存在,同时还是“美”的最高体现,所以“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和”的含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杂多的统一,所谓杂多的统一,强调“和”不是同一元素的重复;其二是对立因素的统一;其三是实现“化合”而不是混合,“化合”的产物已经不是原来的事物了,而是新的事物。
二、中国吉祥文化“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
第一,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强调一个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具体表现为情感的适中。
中国吉祥文化“中和之美”的一条重要标准,正如孔子曾说过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札记·中庸》说的“喜怒哀乐为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体现着“中和”的主张,是指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在艺术活动,都要对情感加以一定的节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情感的节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表现。原始人在情感上还和动物相似(现在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动物也有它們的情感和情感的表现方式),有了情感,无论喜怒哀乐,立即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而有文化的人就会有所节制;古代贵族与较淳朴的平民之间的差别,也表现于前者的行为标准对情感的公开宣泄更有节制。这也说明,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之初的必然产物。
因此,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要求人们节制情感,温和处事,也就是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从根本上自觉把握吉祥文化的度,使得它们不仅可以宣泄情感,表达意愿,又不会为情感所操纵而造成情感得不到控制导致的情感泛滥,而是让人们在一种宁静、舒畅、优美、柔和之中感受到一种愉悦之美。
例如中国吉祥的语言,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用赞美、贺颂性的词语来表达其追求吉祥之内涵的。所以巧用吉祥语言,不仅表现出人们语言的智慧,而且体现出“中和之美”。过年之时,人们见面时“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新年快乐”的道贺语;拜寿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天保九如”、“子孙满堂”、“福寿绵长”、“荣华富贵”的祝寿语;商店开业时的“财源茂盛、生意兴隆”、“四方来宝、八方进财”、“汇川纳海、聚福生财”的喜贺语;科考之时的“三元及第”、“连中三元”、“鱼跳龙门”、“独占鳌头”、“加官受禄”的祝贺语;新婚之时的“白头偕老”、“和和美美”、“同心永结”、“百年和合”的祝福语等,这些吉祥语言不仅增加了祥和的气氛,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向往幸福、追求理想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
第二,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是“多样性的统一”。对这种“中和之美”的“多样性的统一”我们有必要略加说明。我们知道,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或者狂风暴雨的景象,特别是雄壮的交响乐,也是“多样性的统一”,却显然不是中和之美。我们在这里讲的“中和之美”的“多样性的统一”,是指一种宁静、舒畅、优美、柔和、渐进式的“多样性的统一”。
所以,说到中国吉祥文化中的“中和之美”的多样性的统一,很容易想到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味调和”、“八音克谐”。例如,借助含吉的汉字取其吉意,含吉的汉字有喜、福、寿等单个字的,也有黄金万两、招财进宝、春景常安、日进斗金等结体词的;圆态外形的“福”字,谓之“团”,倒贴“福”字谓之“到”。“喜”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禧”称为“见喜”或“示喜”,是“示”与“喜”两字构成的,“喜喜”与“禧”形似汉字,实为符图;二是“双喜”是两个喜字的合成,称为“双喜”,两者都表示吉庆欢愉、喜事临门的意思。其区别在于在北方各省的家庭里,每逢佳节之时,很喜欢在门楣房梁之上贴“禧”字,这是“出门见禧”或“抬头见禧”的意思。而“喜喜”更多地则用于婚嫁场合,成为新婚喜庆的吉祥符;再如“春景常安”是先写上而再写下,在上下的笔画上又可以互用。如“春”的下部有一个“日”,被“景”的上部借用了,那么“常”的上部有一个“小”,“景”的下部借用;再将“常”字“巾”的中间落笔与“安”的“女”上部相连结,即成为特异的结体纹符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吉祥纹符的构成艺术,能够使不相联系的事物“错位式”地互相联系,从而产生了一种焕发生机地“超越时空”的感觉,使看似不合理的意思而变为不仅合情而又合趣,不仅合意而又合美,其产生的魅力是可想而知的。正由于此,中华民族的情感、信念、哲思、习俗、灵性、品行、群体的共识等等,几乎都可以在吉祥纹符中找出答案。也正由于此,作为“中和之美”的多样性的统一的具体表现,吉祥纹符能够经久不衰,在今天仍然成为人们心灵抚慰、精神疗治的一付良药。
第三,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展现出了中国审美文化之魂,即天人合一。“天”在我国古代有着多种的含义:比如,物质之天的含义,是指与地相对应的天;主宰之天,是指皇天上帝,从而把天、帝人格化;运命之天,是指“命运”,在“命运”面前,人类无法把握,显得如此的无可奈何;自然之天,是指自然的运行符合规律,不可违背;义理之天,是指宇宙间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是运动的最高原理。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认为“天人感应”。是指人在天地之间的吉祥祸福、生生死死、老病残疾,与大自然的规律运行、宇宙间的纷纭变化、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万事万物的此消彼长都是息息相通的;人与天地、万千世界的生生息息、不仅有着感应关系,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可以依照主观能动性去认识、把握“天”的各种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但是不能过度,有些情况下还应该特别谨慎,以免遭受“天”通过自然力量或者社会力量来惩罚人类。
因此,在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中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是“中和”的生命观念,它体现的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追求。我们知道中国吉祥文化里所祈福的“来福”、“来寿”、“来喜”、“吉祥”等内容,它们均体现了“天人合一”在现实层面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我们知道“来福”、“来寿”、“来喜”都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所以,尽管蝙蝠的形象不够美观,但经过人们的美化和艺术渲染,却可以把蝙蝠它作为一种象征“福”的吉祥图案。“遍福”、“遍富”实际上就是因为与蝙蝠谐音,才能让人们难以忘怀。“福在眼前”、“福中有福”、“福寿双全”、“五福献寿”、“五福齐天”等等就是其寓意。“鱼”的图案则寓意着“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喜庆有余”、“如意”的物件则寓意着“求福吉祥”,“平安如意”、“百事如意”等。
再如,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并把这种向往寄托于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明显可见的。所以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西王母仙桃,有仙鹤,有万古长青的松柏等。而表达“寿”字的字形和图案,则有300多种,可以说是变化万千,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再如“万”字的纹样,寓有“多多益善”之意,表达了人们幸福美满的心情。喜字也有不少字形和图案,也是人们经常见到的喜庆图案。而喜鹊到来,人们则喜笑颜开,这是因为它是喜事来临的“征兆”。而喜庆的图案更是颇具情趣,如百福、百鸟、百寿、百蝶等图案,如“百鸟朝凤”等。含有“喜”字的吉祥语则有“双喜福祥”、“喜庆有余”、“喜上眉梢”、“福禄寿喜”等。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我们知道中国是个崇尚龙的国家,在中国吉祥文化中龙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的,如皇帝的龙袍、龙椅。而龙是长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三、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的审美意义
“中和”这一审美形态,实际上暗含着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在我国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形成的,所以说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在我国人民的人生实践和美学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说具有着双重的美学价值。
第一,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不仅是我国人民的审美理想,而且是我国人民的伦理理想,它成为我国人民的审美标准和伦理标准。换句话说,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同时也就是中和之“善”。例如中国人民在自己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倡导节制,遵循和谐的理想状态,自觉地在“适度”中生活,不希望出现过度、过激的情感及其表现方式,这就是“中和”最根本的特征。另外,中和作为“美”,在中国吉祥文化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不间断地积淀下来,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学追求后,不像公共道德、法律制度那样,以各种带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的方式,迫使人们遵守、执行,而是融化于中国人的血肉之中;人们以宽容、欣喜、愉悦的心情,自觉、主动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寻求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同时也造就了中和之“善”。
例如,在中国吉祥文化中的“物体吉祥”,是指蕴含在和表现于一些物体中的吉祥之意。这里所说的物体不仅是指有机体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还包括许多无机体,如砖、纸、石、墨、木、笔、瓦砚等。无论是无机体,还是有机体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和特定的环境中,蕴含着人的吉祥意识,就能散发出吉祥文化的韵味。生、老、病、死、灾祥、祸福、吉凶是早期人类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逐步观察到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追问,也成为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经久不衰的话题。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早期人类不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把电闪雷鸣、暴雨成灾、风云变幻、梦幻情欲等现象都人格化,所以也把自身命运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于是早期人类为了平息大自然的愤怒,用许多牲畜,力所能及地举行盛大的祭祀,来平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就是“原始宗教”的产生,从而也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正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出现了“灵物崇拜”。而“原始宗教”又不断过渡到“人为的宗教”。早期人类举行的盛大的祭祀也逐渐摆脱了“原始宗教”的色彩,对灵物的崇拜也在不断脱离“原始宗教”的束缚,形成了原始的吉祥物。所以说,吉祥物正是人们追求吉祥,祈求福瑞观念的物化形式,是人类将其人性之美向物质东西的投射。比如传统的吉祥物主要是以自然物为材料,人工物制作的“吉庆之物”,来表达对“福”、“善”、“美”、“喜”、“吉”的追求,表达人类追求生存、追求发展、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伦理追求。
在吉祥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积极吉祥物和消极吉祥物,但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吉祥物,都反映了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例如我国人民经常将松菊和长寿联系在一起,将牡丹与富贵联系在一起,将栗与生子联系在一起,将桂圆、核桃、荔枝与“连中三元”联系在一起,将柏、柿、如意与“百事如意”联系在一起,将葱、菱、荔枝与“聪明伶俐”联系在一起,將瓜果、葫芦与“子孙万代”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都反映中国人追求吉祥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希望避免凶灾祸怪,在吉祥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就产生了避邪物,这也可以称为消极吉祥物。在中国社会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由于对自然界力量和社会力量压迫的不可理解,所以在人们的信仰观念里,关于妖魔鬼怪的传说和鬼狐作怪的迷信较多,人们总是在不安中生活,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得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类的压迫,人类社会处于必然王国之中。为了求得心灵上的安慰,求得生活的平静,人们把一些认为可以防止被妖魔鬼怪伤害的物件当作避邪物。如当时新娘嫁妆中必备的铜镜,就是认为这是一个照妖镜,使一切妖魔鬼怪现出原形,不敢为祟。再如,认为刀枪剑戟等武器或利器佩挂防身、镇宅避邪。而有人认为桃木可以把邪气压住,可以制服妖魔鬼怪。所以,古代人就会制作桃人和桃印,而后世又有了用桃符祛鬼避邪一说。鞭炮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常用物,其最初的含义就是认为它能够避鬼驱邪。而今天在婚礼、节日、乔迁、开业等场合的使用,则是为了增加喜庆。像这样一类的避邪物,看似有消极的成分,但其实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避害趋利的心理状态,其最终目的不仅为了追求吉祥,也同时为了规范人们的道德与实践。
第二,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展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思想思考问题,以宽容的心态吸收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从而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的“中和”状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可以说,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国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所展示的生存智慧。中国文化之所以延续数千年而不绝,乃是因为中国吉祥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融合了一些外来优秀文化,这些都应该部分地归结于“中和”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理想。
我们知道,数字最能体现出对立统一。在中国吉祥文化中,数字之间则蕴含着吉祥的祈愿。在我国哲学里,“一”被称为太极,万物则始于太极。因此“一”为吉祥之数。又如俗话说“六六大顺”,“六”也是个吉利的数字。“九”这个数字为什么是吉样的数字,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表示天意,象征崇高的意思,具有无限之大的含义。近年来,随着广东语言在全国的影响,“八”这个数字因为与发财的“发”谐音,所以“八”字被人们争相运用在各种喜庆的日子,以图吉祥。所以每逢“八”的日子,许多公司开业,新人百年合好,这都是为了讨个好口彩,图个吉利。这种数字吉祥充分体现了合二为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对偶、讲究对称思维方式的民族,所以对偶这一数字吉祥的观念也渗透到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就连我国文学创作中,对偶都成了古典诗歌不可多得的艺术手段。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的诗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崇尚对偶的观念,也是我国古代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格规律。在城市规划上,这种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北京为什么天安门和地安门相对应;天坛、日坛和地坛、月坛相对应;东四、东直门和西四、西直门相对应,这就是对偶观念的具体表现,是对立统一的多样性的统一。因为从数字上来看,偶数是可以拆分的,而拆分的结果是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就好像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二泉映月”、“二龙戏珠”中“二”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里,总是把不可分割的两个对立面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称为“双”或“对”就是这个原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希望“好事成双”,在潜意识习用“双数”,就是因为这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如“双福”、“双兔”、“双乐”、“双汇”、“双星”等等。我们知道数字吉祥起源于巫术文化,这是因为在早期人类看来,神秘的数字往往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吉祥是数字崇拜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合二为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
第三,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是一种在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呈现出一种生命之美。因此,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在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中,都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而这种生命活力又形成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数字、图案和语言中给人留下众多的联想和回味。
我们知道中国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今天,中国吉祥文化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其诱人的魅力,体现出无限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是一种生命之美。
例如中国吉祥文化里的象征物,就彰显着无限美好的生命力。如佛手是我国原产的常绿果木,由于体状很像手指,所以称为佛手,另外由于其形状像闭合如拳,也称合拳(广东新语),或拳佛手或假佛手。民间传说此果是经过了佛的手所摸过而生长起来的。因此,人们常常将佛手看为吉祥果,并象征生命的意义。再如,灵芝又稱林中灵、琼珍,是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传说灵芝可以“起死回生”,而且能够逢凶化吉,所以,人们常称“如意灵芝”、“如意云朵”,把灵芝看成具有生命力的事物。
综上所述,中国吉祥文化寓意深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和之美”在我国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同时又有着广泛的影响,它的精神特征含蓄自然,它也成为中国美学范畴的一种境界。由于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强调了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因而它突出地张扬了自然事物与主观情感的和谐统一、强调了主客观的渗透与融合。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项目资助;西安培华学院2016年度校级课题《物态文化中的吉祥文化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研究》,(编号:PHKT16061)。]
参考文献:
[1] 沈利华,论中国吉祥文化的内涵及其生成方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5)
[作者简介:张静(1973—),女,陕西长安区人,西安培华学院中文系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赵伯飞(1954—),广东新会人,西安培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学理论。]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