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思想

2017-04-05王金磊林丹红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福州350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福州350

福建中医药 2017年1期
关键词:痉挛性痉挛偏瘫

王金磊,林丹红(.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福州350;.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福州350)

·硕博园地·

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思想

王金磊1,林丹红2
(1.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福州350122)

运动功能障碍;痉挛性偏瘫;康复思想

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简称为ICF)的观点,运动功能是指保证运动正常进行的数个功能,包括运动反射功能、不随意运动反应功能、随意运动控制功能、不随意运动功能、步态功能、与肌肉和运动功能有关的感觉等[1]。中风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疾病,运动功能障碍高发[2],其中痉挛性偏瘫多发生在中风病恢复期。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指脑中风后以大脑皮层为主的高级中枢丧失了调控随意运动功能,产生由低级中枢控制下的肌张力增高及协调能力失常的异常运动模式,常表现为典型的痉挛模式:上肢表现为典型的屈肌模式(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腕及指关节均呈屈曲位),下肢表现为典型的伸肌模式(髋、膝、踝关节呈伸直位)[3],活动时常表现为刻板的共同运动。

1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梳理古籍文献发现,痉挛性偏瘫的症状多称为“筋挛”、“拘急”、“拘挛”、“挛急”、“不可屈伸”等,属于中医的“经筋病”、“筋痹”、“拘挛”、“痉证”、“瘛瘲”范畴,历代医家对痉挛性偏瘫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营卫失和,痰瘀阻络。

1.1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者初期以肝肾阴虚为多见,日久阴损及阳,发展成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则身体失衡而疾。中风偏瘫者身体日渐肾虚精亏,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充养脑髓,加上肝血失藏,导致筋脉不荣,筋脉肢体失控。由于患者体质差异,或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但最终皆会导致阴阳失调。

1.2 气血逆乱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依赖于通过经脉输布于全身的气血的营养作用。气血的输布失常,会造成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失常,进一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中风后肢体痉挛、气血逆乱的病机,以张介宾《景岳全书》记载的气血论最为精辟[4]。“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之详矣。然血气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何以辩之?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何也?盖气主动,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则不能举矣;血主静,无血则不能静,不能静则不能舒矣。故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4]中风偏瘫者,气血的盛衰状况不同,气中无血则患侧发为痉挛,血中无气则患肢呈现弛缓。中风偏瘫患者初期常以弛缓为多,后期肢体多由于气血的逆乱而痉挛。

1.3 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肝在体合筋,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5]。筋必须依赖肝血的濡养,肢体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乙葵同源,肾精亏虚,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亏耗,阴虚风动。肝之气血不能输达于经脉,筋脉、肌肉、关节失养而发为痉挛。痉挛性偏瘫的病变脏腑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导致偏瘫患者肢体痉挛。

1.4 营卫失和,痰瘀阻络中风患者在恢复期正气已虚,风、痰、瘀、火等病邪渐去,病势虽然转危为安,但患者痰瘀等余邪未清,加上阳气虚衰,正气无力鼓动气血运行,久之则成血瘀。患者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酿湿成痰,痰凝血瘀,痰瘀互结,导致脉络壅滞,筋脉失养,发为痉挛。痉挛性偏瘫的病理多本虚标实,本虚即病变脏腑的气虚和阴虚,并以风、热、痰、瘀血、火等邪气为标实。胡元红等[6]认为无论是精血亏虚,阳气不足,气机逆乱,瘀血阻滞,均可导致左右不通,气血不利,筋失所养,以致筋脉拘挛。胡建芳[7]认为痉挛性偏瘫以肝肾阴虚、瘀阻脉络、筋脉失养为主要病机。柳迎春[8]认为,中风病恢复期阳气亏损,气血虚弱,邪气残留,痰瘀阻滞经络,是导致肢体痉挛的主要病机。赖耀明等[9]认为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出现是由于阴阳失衡。因偏瘫肢体恢复过程中,主动肌先恢复,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为主动肌,故常表现为上肢屈曲(阳缓阴急),下肢伸直(阴缓阳急)。

从中医古籍记载及现代文献分析,可以看到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根本病机,加上风火痰瘀互结,经络血脉痹阻不通,导致营卫失和,痰瘀阻络,筋脉失养,发为痉挛。

2 痉挛性偏瘫中医康复思想

2.1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是指在中医康复中,

不仅注意形体的保养,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健康,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得到均衡发展[10]。康复学以功能障碍为研究对象,其主要治疗目的也在于尽可能使机体功能康复如初,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中医康复学以“形神合一”作为功能康复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11]。其中“形”是对人体组织结构的抽象及概括,如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脉、肉、皮、骨等有形结构。生命功能活动有赖于形的存在。形是功能活动的载体。“形神一体”的“神”由精化生,由气养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神随形体而生,依形体而存在,“神”对“形”起支配作用。如偏瘫运动功能的丧失,就是神对肢体主宰作用的丧失。运动障碍的功能康复观,坚持“形神合一”的基本原则,既要保“精神”,又要安“形气”。

2.2 阴阳平衡《灵枢·寒热病》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所以,跷脉分阴阳2条,主要负责调节肢体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如“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就是说阴跷为病,则内侧足三阴经之经筋拘急不舒,运动不协调,外侧足三阳经之经筋相对弛缓。痉挛性偏瘫表现为阴阳制约失衡,患侧肌张力增强和肌协调性异常,导致上肢“阳缓阴急”,下肢“阴缓阳急”。根据现代康复学的原理及其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6阶段理论,应该将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作为痉挛性偏瘫运动障碍康复的重点。既要强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又要制约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以平衡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之间的肌张力[12],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从而建立一个正常的运动模式。

2.3 整体康复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五体包括筋、脉、肉、皮、骨5种形体组织结构。机体正常运动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同作用,其中肌肉正常收缩弛张,始能运动自如。如果偏瘫患者肌肉因故而过于挛急,则可导致运动受阻,甚则出现四肢拘挛强直。肢体、官窍局部的功能障碍,常与人体其它部位甚至全身的脏腑功能状态有关。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初期,以肝肾两脏阴虚为本,后期病情发展,营卫失和,筋失濡养,致偏瘫一侧肢体发生拘挛。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对局部的功能障碍也应从整体观出发,采取全面的康复措施[13-14]。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中医康复作用是功能障碍,即在改善脏腑功能的同时,也改善形体的功能障碍,起到康复治疗的作用。

[1]世界卫生组织.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S].世界卫生组织图书馆出版,2001:750-799

[2]杜奋飞.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29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4):244-246.

[3]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

[4]人民卫生出版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1-245.

[5]陈朝晖.《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6]胡元红,杨永朋,王晓燕.葛根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偏瘫之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206-209.

[7]胡建芳,陈朝俊,余志辉,等.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2):2629-2631.

[8]柳迎春.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杂志,2010,42(5):31-33.

[9]赖耀铭,庄礼兴,王芳.调和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J].新中医,2012,44(6):177-178.

[10]胡幼平.中医康复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11]唐强.中医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

[12]辛昕.3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优化方案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3]徐丽萍,李玉红,杨美玲,等.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康复学报,2015,25(3):50-52.

[14]陈妍,张韶辉,陈烨.居家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中后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5,25(3):40-42.

R247.9

A

1000-338X(2017)01-0061-02

2016-11-24

福建省康复协同创新资助课题(2012003-协同)

王金磊(1985—),男,2014级中医康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康复文献研究。

林丹红(1962—),女,研究员。E-mail:ldh350003@126.com

猜你喜欢

痉挛性痉挛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