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雷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7-04-05王海霞曾庆南

世界竹藤通讯 2017年4期
关键词:雷竹竹笋竹林

王海霞 曾庆南 程 平 余 林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南昌 330023)

江西省雷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王海霞 曾庆南 程 平 余 林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南昌 330023)

雷竹笋期早、笋味鲜甜,是我国重要的笋用竹种。雷竹原产于浙江,近年来,江西省大面积引种成功,得到了林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2016年的7年间,江西雷竹种植面积从不足1 333 hm2飙升至1万hm2,平均产值超3万元/667 m2,经济效益凸显。文章在阐述江西雷竹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雷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雷竹;产业;发展现状;对策;江西省

雷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又名早园竹、燕竹、雷公竹、天雷竹等,是禾本科刚竹属早竹的变种,笋味鲜甜,笋期早、惊蛰(打雷)出笋,深受市场欢迎。雷竹原产于浙江余杭、临安一带,该区域有着食用和种植雷竹的习惯,种植面积曾接近百万亩。近年来,由于浙江地区雷竹林分大面积退化,雷竹笋品质、产量急剧下降,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扬,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重庆等地[1-3]雷竹种植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其中以江西发展最为迅速。本文概述了江西雷竹产业发展的历程,指出江西雷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江西雷竹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雷竹产业发展历程

江西雷竹种植,可粗略的划分为萌芽、初级、积累和快速发展4个阶段。

1) 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一些从江浙来的移民,或者活动在江浙一带的老百姓,间或在房前屋后移栽雷竹(鞭),是江西雷竹种植的开端。此期,由于种植量极少,未进行相关情况统计。

2) 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由于浙江雷竹种植效益优势凸显,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经相关部门推动,江西鹰潭、吉安等地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雷竹引种栽培,种植面积近200 hm2。成林后,受当时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产出的笋难以输送到江浙市场,导致最终无功而果。

3) 积累阶段。进入21世纪,在经济、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以贵溪、万年、弋阳等为代表的赣东北地区充分借助市场和区位优势,在吸取前一阶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第2次启动了雷竹种植,并有部分县、市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栽植面积缓慢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江西全省种植面积发展到近1 333.3 hm2。

4) 快速发展阶段。自2010年开始,江西部分县市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如新造雷竹林经验收合格后给予约600元/667 m2的补助等,开启了全省雷竹产业快速发展模式,种植大户、种植企业、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飙升,至2016年底江西省雷竹面积达1万hm2,进入覆盖生产的林分超2 666.7 hm2,2016—2017 年度鲜 笋产量近6 万t、平均值超3 万元。如此可 观的经济效益,使得群众经营雷竹的积极性空前高 涨,政府发展雷竹的信心和决心也与日俱增,产业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弋阳县是江西雷竹快速发展的典型。弋阳雷竹林面积5 000 hm2、可覆盖生产的林分2 000 hm2,先后获得中国雷竹之乡、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森林食品基地等荣誉,初步打造出“江西黄泥雷竹笋”的品牌,助推产业向新的高度发展。江西其他地方雷竹林发展也在快速跟进,如万年县雷竹面积2 000 hm2、贵溪市雷竹面积1 000 hm2,东乡、余江、新余等地雷竹面积合计约1 333.3 hm2,另外,婺源、吉安等地也有少量种植。

2 雷竹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4]

2.1 缺乏合理产业规划

目前,雷竹鲜笋供不应求,售价较高,经营效益好,群众种植雷竹积极性高涨,但缺乏合理规划,大部分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若不站在产业发展态势和全省产业布局的高度做好规划,任由各地盲目发展,势必导致供过于求、恶性竞争等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

2.2 管理部门职能不清,缺乏技术规范指导

江西雷竹发展尚处在探索性阶段,管理部门多头而职能不清,缺乏专业技术服务规范指导,种植混乱,农户一味追求扩大面积,甚至有些农户缺乏科学认识,没有因地制宜,盲目种植,造成人财物力的浪费。同时,投入/产出远未达到最好经济水平。尤其是雷竹笋生产、加工等没有相应的标准,导致竹笋产量、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竹笋的市场价格和竹林经营效益。

2.3 过度经营,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

很多种植户不了解雷竹习性,过度施肥、过度覆盖、过度挖笋,短期内极大限度地向竹林要产量、要效益,结果导致短期内林分土壤酸化、板结,竹鞭上行,病虫害危害加剧,竹林减产、退化,许多竹林不到10年就全林尽毁。

2.4 种苗问题

1) 缺乏良种。雷竹原产于浙江,非江西省乡土竹种,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牵头,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协助的良种选育工作刚起步,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尚未达到可大面积推广的程度。

2) 缺少优良种苗。江西省雷竹种植起步较晚,雷竹林基本用于生产竹笋鲜销,未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同时,由于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所种植的雷竹品种和质量参差不齐,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江西雷竹笋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

3) 大面积单一竹种。江西雷竹多由民间自发从浙江引进,受浙江种植习惯影响,引进的种苗多为细叶乌梢雷竹,少量阔叶雷竹,鲜有其他类型的竹种。大面积的单一竹种,一旦发生病虫害,蔓延迅速,易形成灾害。

4) 引种未通过检验检疫。竹种引进缺少检验检疫环节,不少种苗是取自衰败的竹林,生理退化,且携带了大量的病原生物及虫卵等,易开花、易爆发病虫害。

2.5 施肥问题

许多种植户不了解雷竹生长对肥料的需求,受“施肥越多产量越高”和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观念影响,过度施肥。据了解,大部分林分每年施肥量达500 kg/667 m2以上,有机肥一年施多次,每次都是论吨计,施肥量极大。同时,林农施肥以市售的普通复合肥为主,氮、磷、钾配比不符合雷竹生长要求,导致土壤富营养化、酸化,同时氮素大量流失、磷钾残留超标。

如在弋阳地区,许多雷竹林地土壤平均pH值达到3.6~4.7,有效磷含量 111.2 mg/kg、速效钾含量 296.7 mg/kg,远远超过国家一级土壤的相应指标(40 mg/kg和200 mg/kg),有机质含量却只有34.8 g/kg。

2.6 水分问题

雷竹每年4—6月份行鞭期、8—9月份笋芽分化期及11—12月份覆盖操作期,由于很多原因,比如气候、水源、认识问题等,导致林地水分供应不足,影响竹林生长和产量。

2.7 覆盖问题

1) 过早覆盖。认为覆盖越早效益越好,覆盖时间越来越早,进行秋季秋笋覆盖、夏季夏笋覆盖。

2) 缺水覆盖。覆盖前浇水不足,致使林地土壤温度虽高,但水分满足不了竹笋的生长需求,产量较低甚至不发笋。

3) 过热覆盖。希望覆盖后马上出笋,最好覆盖后几天或一周开始出笋;导致前期竹笋发白,后期竹笋细小,笋期提前结束。

4) 过度覆盖。连年覆盖,希望年年高产、高效。

5) 覆盖物清除过晚。有的由于笋价格尚可,有的因为劳动力缺乏,有的是管理疏忽,导致到4—5月份还未清除覆盖物。

以上几种不合理的覆盖给竹林造成致命的伤害,往往造成竹鞭上行、母竹难留养,覆盖3~5年的竹林一般就开始退化。

2.8 林分结构不合理

1) 林分立竹度过大。研究发现,在江西红壤区雷竹笋用林立竹度以1 200~1 600株/667 m2为宜。但调查结果显示,江西雷竹林分立竹度普遍较高,部分林分甚至超过2 000株/667 m2,影响了林分通风和空间分配。

2) 林分立竹年龄结构不合理。我们推荐林分立竹1~3年生各占30%、4年生占10%,每年留养新竹,保持林分立竹年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很多群众在覆盖期间不留新竹,覆盖期间每年都会死掉一些竹子,连续覆盖3年,林内残存的都是一些5~6年生的竹子。

2.9 竹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效率不高

目前,雷竹生产完全依赖于体力劳力,缺乏机械化培育设备,不仅生产效率低,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加之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了产业化经营。

2.10 竹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种种原因,江西竹笋加工自2006 年开始才 缓慢发展,且以小型企业和个体加工户为主,规模 小; 主要产品是笋干、水煮笋等,科技含量不高, 附加值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2.11 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江西雷竹目前以竹笋鲜销为主,主要销往江浙、上海等地,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户其鲜笋及笋产品都是零散销售,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当地竹笋市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价格完全受制于外地批发商,尤其是远距离运输,增加销售成本,直接影响种植户的经营效益。

3 雷竹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按照大力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加快竹产业化进程的理念,把竹产业建成绿色支柱产业。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江西省雷竹产业的发展,以民间自发跟进为主,急需做好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特色和综合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并具体到山头地块。同时要进一步营造和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制定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扶助力度,引导竹产业向有序、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2 点线面相结合,构建省、市、县3级竹产业示范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一县一示范的模式,打造雷竹示范区,推进笋用林建设。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整合人力资源,培植扩大技术队伍,构建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和信息,整体提升笋竹产业的科学营林理念和科技水平。

3.3 营建优良笋用竹种植资源库和种苗繁育基地

现有雷竹林种源良莠不齐,加之过度集约经营,已出现不少竹林衰退、病虫害危害的现象。因此,要加强优良种源的收集与选育,营建优良种苗繁育基地,以满足雷竹生产不断扩大的种苗需求,为雷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4 科学制定并推行红壤区雷竹笋高效、安全培育技术规程

雷竹在浙江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但由于土质、水质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大多技术成果不适宜在江西省红壤土上种植的雷竹林中推广应用。因此,制定适合江西红壤立地条件的经营技术标准,引导和规范当地林农进行科学种植,确保红壤雷竹笋高效安全生产,迫在眉睫。

3.5 加大雷竹生产关键技术攻关

1) 深入开展丰产、高效、安全培育关键技术研究。目前,江西雷竹培育虽然有较高集约经营水平,但还缺乏规范化技术规程指导,经营技术尚处探索阶段。因此,急需开展红壤区雷竹笋用林精准施肥技术及专用肥料产品等研究,并通过技术成果的组装集成,营建示范基地,为高效、规范化培育提供保障。

2) 深入开展竹笋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竹笋产品附加值。雷竹冬笋、毛竹冬笋鲜销市场甚好,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尚不存在销售风险。而春笋,不仅产量大,且出笋迅速、时间集中,产量极高,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每年都会面临大量的春笋积压,给种植企业和农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笋资源浪费。为此,开展春笋的精深加工,大力提高雷竹林分的经营效益,势在必行。同时,也要深化竹产品加工剩余物的开发利用。目前竹笋加工利用中全笋利用率不高,加工剩余物多作废弃物处理,资源浪费很大,若通过再生制造合成利用如生产竹膳食纤维、竹醋、木糖、禽兽多用青贮饲料、竹碳、环保胶黏剂等,可增值2~10倍,对其精深产品再度开发利用,潜力更为巨大。

3) 深入开展竹林病虫害预防预控技术研究。大面积的雷竹纯林,林下生物多样性单调,易引起病虫害,且一旦爆发将会是毁灭性的灾害。因此,深入开展竹林病虫害预防预控技术研究,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4) 开展竹林机械设备、机械化培育技术攻关。林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低,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且劳务强度较大,露天作业多。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了事实上农村劳动力的短缺,进而导致林业生产劳务成本增加,降低林业生产效益,甚至用工荒会造成林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因此,针对雷竹产业特点,进行挖笋、覆盖等培育相关机械的研发,取代部分人力劳动,降低竹业生产的劳务强度和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将是雷竹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6 强化竹林景观利用,打造竹文化,发展竹林生态旅游

森林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绿色消费的一种时尚。竹林风景旅游是森林旅游的重要内容,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更具特殊作用。发展竹林生态旅游事业,可以在不消耗竹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远高于竹林产品的经济效益,对发展生态经济竹林体系建设,优化竹业产业结构,培植竹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乃至带动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作用十分凸显。

3.7 加快构建竹笋产品交易市场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引进与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包装、配送等相关企业,延长产业链,打造集竹文化展示、竹类经营、竹产品生产加工和观光旅游、科研一体的综合性、高档次竹产品交易市场,实现笋产品特别是鲜笋在本地进行交易。减少鲜笋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促进竹笋及其产品流通。同时,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全省竹笋产业“扩量、提质、增效”赶超跨越的新局面。

致谢:本文承蒙江西省上饶市林业局、弋阳县林业局、科技局、抚州市林业局、婺源县林业局等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1] 孙永涛. 江西省弋阳县雷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J]. 华东森林经理, 2014(2): 5-7, 31.

[2] 倪备军. 安徽广德雷竹资源分布、产业发展与丰产培育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4): 221-222.

[3] 黄国爱, 詹培丰. 林下经济雷竹产业发展研究分析:以弋阳县为例[J]. 南方林业科学, 2014(1): 52-53.

[4] 王海霞. 江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西5个毛竹之乡的调查分析[J]. 世界竹藤通讯, 2016, 14(2): 43-46.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ofPhyllostachysviolascensin Jiangxi Province

Wang Haixia Zeng Qingnan Cheng Ping Yu Lin

(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 Nanchang 330032, China)

Phyllostachysviolascensis a important species for bamboo shoots, with early shooting and sweet and fresh shoots. It is endemic to Zhejiang Province,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to Jiangx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which attracted high attention from forest farmers and related local authorities. Between 2010 and 2016, the planting area ofPh.violascenshas soared from 1333 ha to 10000 ha in Jiangxi, and their economic benefits have been looming as the mean outputs has grown beyond 30000 yuan per 667 m2. This paper reviewed thePh.violascens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foun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ame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ly.

Phyllostachysviolascens, industry, current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Jiangxi Province

江西省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1BBF60118);江西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编号:201405);江西省林业科学院重点研发

王海霞(1981-),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竹类资源培育及开发利用研究。E-mail: bamboojx@sohu.com。

10.13640/j.cnki.wbr.2017.04.012

计划(编号:2016510901)。

猜你喜欢

雷竹竹笋竹林
5 个观赏雷竹变型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寻访竹林隐士
德兴市引种雷竹的气候可行性分析
竹笋
雷竹10个种源 (类型)引种试验初报
竹笋
小竹笋的梦
竹林奇俊
挖竹笋
楼顶竹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