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4-05赵苏英
赵苏英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五病房 沈阳 110003
中医护理对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赵苏英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五病房 沈阳 110003
目的 研究中医护理对慢性皮肤疾病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失眠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护理干预后治疗组主观评价睡眠质量、觉醒次数、睡眠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9%优于对照组的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症状,满意度较高。
中医护理;失眠;临床疗效
睡眠是人体生命的基本需求,患者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促进机体康复的有利保证,而住院患者由于疾病或心理的影响会出现失眠,加重患者的病情或诱发其他躯体疾病。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医护理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具有减轻患者痛苦及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笔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一系列适宜的中医护理措施,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有利于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促进了患者康复,进一步加强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10-2015-10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因皮肤科疾病导致睡眠形态紊乱的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1]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42岁;病程2个月~13 a。治疗组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44岁;病程45 d~8 a。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CCMD-2-R),失眠症的诊断条件如下:(1)以睡眠障碍为最重要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早醒、易醒、多梦、睡眠不深、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抑郁或心情烦躁,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日常生活和工作。(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1.3 纳入标准 病程较长导致睡眠形态紊乱;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酒精、药物依赖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患者或家属不同意本次研究。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护理方法如下:根据情况可给予患者服用少量镇静安眠药物;医护人员应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床铺物品舒适,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杂,减少环境因素对失眠的干扰,利于患者的休息;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病人睡前禁烟及烈酒;忌饮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可乐、咖啡、浓茶等;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晚餐不宜过饱,饮食以清淡为主,易消化、易吸收,富有营养。
2.2 治疗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主要方法如下:(1)辨证施护。根据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2],必须在1名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辨证分型,护士执行穴位针刺并观察效果,观察期间避免使用西医的镇静安眠药和中医的安神药。主穴:申脉、照海。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血脉瘀阻者,加膈俞、血海、大椎;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大陵;肝郁化火者,加肝俞、太冲、间使。1次/d,5 d为一疗程。(2)穴位按摩。患者于睡前行穴位按摩,既能消除疲劳,又能活血化瘀以改善血液循环,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机体组织的修复和阴阳平衡。交替按压患肢双侧合谷、太冲、神门、内关、三阴交等,每个穴位按压2 min,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手法正确。(3)耳穴埋豆。耳穴埋豆可起到镇静宁心安神之效,并有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遵照医嘱予取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心、肝、脾、肾等穴位埋豆[3]。左右耳交替埋豆,并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3次以上,各个穴位以酸胀为度,睡前宜多按压。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4)情志调节。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言语沟通,一定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注意情绪变化,及时掌握其不良情绪并进行干预,给予开导安慰,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情志因素对失眠的影响。(5)饮食护理。依据患者疾病的自身特点,消化道吸收功能减弱,根据中医因人而异的思想,安排特定性的饮食计划。失眠患者可经常食用一些有助睡眠的食物,如大枣可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小麦可养心安神、利尿活血,小米可健脾和胃,莲子、桂圆、百合可补益心脾、宁心安神,牛奶具有抑制大脑神经兴奋、清心安神的作用[4]。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所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痊愈:治疗后睡眠时间恢复到正常或睡眠时间达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治疗后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睡眠时间较之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醒来次数无减少。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 结果
3.1 2组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价比较 见表1。2组经护理干预后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价进行比较,干预后治疗组自觉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睡眠质量主观评价比较 (n)
3.2 2组患者各项睡眠指标比较 见表2。2组经护理干预后对睡眠时间及夜间觉醒次数进行比较,干预后治疗组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夜间觉醒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睡眠时间及夜间觉醒次数比较
3.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经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痊愈12例(33.3%),显效10例(27.8%),有效8例(22.2%),无效6例(16.7%),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痊愈26例(54.2%),显效10例(25.0%),有效9例(18.7%),无效1例(2.1%,;总有效率为95.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护理在治疗失眠患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讨论
中医失眠称为“不寐”,《内经》又称“目不瞑”、“不得卧”[6]等。主要表现轻者为入睡困难或入睡后易被惊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者表现为整夜不能入睡,常伴头痛、头晕、健忘等症状,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失眠不仅是一种睡眠的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种心理的紊乱过程,因此,临床护理上要二者需要同时兼顾。
现代医学治疗失眠多应用镇静、催眠剂等药物,虽可一时缓解症状,但起不到根本治疗作用,患者疾病发作阶段处于敏感状态,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会对传统镇静安眠药产生顾虑,甚至拒绝服用,效果不甚理想。中医对不寐的认识较多,且各医家对不寐病因的认识也不相同,认为与心、肝、脾、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如《灵枢·口问》中记载“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条文中详述了睡眠的生理基础,即人的正常睡眠是人体的阴阳自然有规律转化的结果,若阴阳转化规律遭到破坏,就会导致不寐的发生。正如《灵枢·寒热》中记载:“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暝目”,说明不寐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导致阴阳不交而发病。中医针刺疗法是在此指导下,主穴选取申脉、照海,属于八脉交会穴,分别通阳跷和阴跷,针刺申脉和照海可调整恢复跷脉阴阳脉气,调整卫气的运行,健脑安神,改善大脑功能的失调状态,达到益脑安眠作用;心脾两虚配以心俞、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阴虚火旺配以肾俞、照海、太溪滋阴降火;肝气不舒配以肝俞、太冲、间使清肝泻火、安神定志;主穴与配穴联合共奏镇静安神、益气养血、调节阴阳之效,使机体阴平阳秘,最终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等;心藏神,为神明之府,神门为心经原穴,取之可宁心安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作用;三阴交为脾、肾、肝三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的功效;合谷和太冲合称四关穴,具有行气活血、镇静安神之效。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即《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是各脏腑组织在耳廓相应的反应区,人体脏腑病变时耳廓的一定部位会出现相应的局部反应,因此刺激相应部位耳穴具有通经活络、调节阴阳的作用。耳穴埋豆以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为治疗失眠的主穴,神门可镇静安神,皮质下可健脑益髓、调节阴阳,交感可协调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内分泌可疏肝理气,镇静安神,配合心、脾、肝、肾等补益心脾、交通心肾,诸穴共用可行气活血,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使脏腑阴阳得以平衡,促进睡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情志和五脏的关系,太过或不及均可致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若情志变化会使人体气机紊乱,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故中医认为不寐的发病也与情志因素相关,且常反复发作,具有治疗周期长、恢复慢的特点,由于本病常伴睡眠不深、多梦等症状,可诱发心悸、头痛、眩晕等不适,给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并发症的出现会让患者烦躁不安,甚至产生恐惧心理,长时间的反复发作使患者丧失信心。因此,情志护理亦是中医护理的关键一步。祖国医学提出“以心医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在中医情志护理中,对于慢性疾病患者,首先,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提醒患者保持心态清净,避免情绪的波动,解除其悲观情绪,使其少思少虑,做到精神内守,心平气和,帮助患者有效的建立治疗失眠的信心[7],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其次,医护人员应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顺应其意志和情绪,满足其身心需求,根据七情的特点及个人情况的不同,做到辨证论治,因人施护,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使患者气血调和,有益于其康复。实践证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配合中医特色护理疗法治疗失眠,既能协调阴阳,又能健脑益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推广。
[1] 李静.临床医学研究常用设计方案实施方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73-80.
[2]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250-251.
[3] 何振海.失眠的食疗[J].健康话题,2015:(3):7-9.
[4] 王贵玲.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25-726.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0.
[6]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7] 钟崇鑫.针刺配合艾灸辨证治疗失眠48例[J].北方药学,2013,10(7):91.
(收稿2017-01-12)
R473.74
B
1673-5110(2017)06-0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