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初的精彩

2017-04-05余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肖复兴公鹅爬山虎

余芳

过去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对“叶圣陶一丝不苟的文品”理解很容易,因为课后附有叶圣陶给肖复兴修改作文的原文,但理解“平和真诚的人品、教做人”就稍显欠缺。课文虽然写了作者去叶圣陶家中做客,但做客经过蜻蜓点水,而用了不少笔墨来写爬山虎这一景物,以衬托叶圣陶的人品。这是编者改变原文后,追求的一种含蓄的艺术效果。

应该说,改编后的教材,相对精炼、规范、有型,是一篇很好的课文例子。只是这种改编后的课文例子,对于语言感悟力强的孩子来说,理解不是问题,相反帮他们节约了时间,凝练了精髓。但对不少语言能力一般的孩子来说,学习这种“刀削斧凿”后的课文,最多能在教师的启发下与编者对话,根本不能与作者本人对话。

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引导孩子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的过程中掌握母语。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的解决方式是,教学课文时,恰当引入作者原文,让学生通读课文与原文,自己区别、比较,试着走进作者的世界里,然后再融进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感悟或许才更有深度,更有温度,真正做到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

后来,我再次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就和学生先学习课文,到了瓶颈处,就让孩子们找肖复兴的原文读读。因为原文有许多直接的情感流露和情绪表达,整篇文章中充满了对叶圣陶老先生的无限怀念。研讀原文后,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为什么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因为爬山虎是叶圣陶老爷爷院子里的,叶圣陶老爷爷给肖复兴改作文一丝不苟,还请他到家里做客,并教肖复兴怎样做人,言谈举止非常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一想起叶圣陶就想起叶老家里的爬山虎,而那绿绿的爬山虎,生命力旺盛,象征着叶老教育下一代的心,所以课文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做题目……有了对原文的学习,课文的一切重难点都迎刃而解。

还有些教材因为篇幅受局限,往往在节选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给人一种“只见松树不见山”的错觉。如在教学《白公鹅》这篇略读课文时,孩子们因为有了“原文意识”,给了我超大的惊喜与震撼。

《白公鹅》是苏联作家写的一篇动物散文,他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轻松调侃白公鹅“海军上将”的派头,描写了它走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读罢课文,一只气度不凡、模样超群、蛮横霸道、调皮捣蛋的“鹅少”出现在人们眼前。它完全像一个身体强壮、顽皮淘气、啥事总爱占上风、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让人爱怜,让人拿它没办法。这是所有人读《白公鹅》后的感受。

下课后,一个孩子拿着《中国少年文摘》给我看原文,然后试探着质疑:课文中的白公鹅和原文不像。我顺手接过杂志,刚瞟一眼,就被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文章的前半部分是课文内容,文章后边相当大的篇幅都在描写一个血雨腥风的午后,天气突变,狂风暴雨夹杂大量冰雹袭击池塘、摧毁岸边的苇草,侵害一群小鹅。白公鹅作为鹅爸爸用翅膀誓死保卫幼儿,当阳光普照的时候,鹅爸爸翅膀里护卫的孩子纷纷跳进湖里嬉戏,鹅爸爸却成了一堆冰坨子雕塑。于是我当机立断,尽可能深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白公鹅》原文。孩子们都被原文吸引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白公鹅那高大伟岸、无私奉献的父亲形象感动。

说实在的,就课文来说,白公鹅的形象和“伟岸的父亲”半点边也沾不上,但是原文带着我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了作家深入儿童骨髓的精妙语言,领略了白公鹅的多面人生,知道了鹅的形象竟然如此丰满!突然间,我对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的教材原文有了更强烈的好奇、喜爱与敬重。作家的作品虽然没有改编后的教材那样“完美无缺”,甚至还有一些瑕疵,但它却是原汁原味的,能够真正反映作者内心。读原文比读教材更能“与作者对话”,这也许就是我们强调“读名著,当要读原著”的深刻原因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试着去了解教材原文,试着去触摸作者最初的文字,感受作者最初的心跳,感受作者最初的情感……

猜你喜欢

肖复兴公鹅爬山虎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鹅,鹅,公鹅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大公鹅勇士
地方良种——马岗鹅
鱼鳞瓦(节选)
肖复兴:青出于蓝,博士儿子“引领”作家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