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生命 关注社会

2017-04-05许亚枫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细胞教师教学

许亚枫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教学为例,谈谈生活化课堂建构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既可引发学生已有的体验,又能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在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和“刘德华容貌的变化”中产生共鸣,接着设疑导思——人的一生有多少天?学生众说纷纭。教师继续引导:“假如我们能活90岁,一年按365天计算,也只有三万多天。生命转瞬即逝,而要研究个体的衰老和死亡问题,首先要从研究细胞的衰老开始。”这样设计,一方面试图通过观看视频和计算人的一生有多少天,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另一方面是想引出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老这个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重点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的教学重点包括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凋亡的含义。

“细胞衰老的特征”琐碎、抽象,学生难以准确、全面地记忆,是教学难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出示一组人体衰老特征图,让学生思考、归纳个体衰老的特征,如头发变白、出现老年斑、布满皱纹、吸收能力下降、行动迟缓等。接着,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问:“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那么,如何从细胞的角度解释个体衰老的特征呢?”然后,教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细胞衰老特征和个体衰老现象的对应关系。这种从具体的生活经验到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让他们易于记忆。

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关系的教学,教师同样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教师先出示草履虫和人的图片,以及人的表皮细胞、红细胞、肝细胞寿命的小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接着,教师设疑导思:老年人和婴儿体内都有衰老细胞,为什么老年人表现出衰老,婴儿却不表现为衰老?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三、运用学科知识,开展实践活动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知识点不多,难度也不是太大,教师在这方面不必过多着力。教学这节课,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情感目标(关注老龄化问题、关爱老人、珍爱生命)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的达成情况。

为达成上述目标,教师选择了两个热点话题:一是细胞衰老的原因及如何延缓人体衰老。二是社会老龄化的影响,包含①我国现在是否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②人口老龄化可能给社会、家庭和国家带来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为使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做了如下工作:事先说明评价标准并制订活动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建议,如建议学生选择哪些报纸、杂志、互联网及走访哪些政府部门等;提供评价和鉴别信息源有效性的依据;不定期深入组员中,询问活动进展及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课中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设置了小组展示、学生提问、师生评价三个环节。小组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各组在展示之前先说明小组分工情况,以便接受全班学生的监督。学生提问环节,教师特别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如,第二小组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全面放开二胎”的建议(说明: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当时已有“单独”二孩政策,但全面二胎政策还未实施),其他学生质疑:“人口过多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请问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注意人口和环境的平衡。师生评价阶段,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各小组调查中值得肯定或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引發学生对老年人的关心,让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如延缓衰老、健康生活等)产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是为了介绍方法,总结经验。

【互动链接】

教师展示或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受和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火山猛烈爆发的视频,并展示了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照片,让学生认识到“群落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处在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在特定的情况下,群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顺利地引出了课题。

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利用真实的照片展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概念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如:展示同一个地点地衣和苔藓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苔藓取代地衣的原因;通过展示森林的阶段性照片,让学生加深对“优势取代”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我举出本地人常去虎头山登山踏青的例子,并展示对比不同地点植被分布的照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课堂延伸环节,我用视频介绍了“沙漠里的守望者白春兰”用双手建设了一片沙漠绿洲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恰当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但人类认识并遵循生态规律时,也可以治理恶化的环境,让沙漠变成绿洲”。

高中生毕业后即将步入大学或进入社会,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十分必要。

《生物(必修)》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在三本必修教材中,“与生物有关的职业”板块分别介绍了医院检验师、育种工作者、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人员、化石标本制作人员、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从业者,“科学·技术·社会”板块介绍了与生物相关的先进技术及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介绍了生物科学发展的过去和未来。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对相关职业有一个初步了解,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动力。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呢?首先,教师要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地将职业规划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规划教育的影响。其次,可以适时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如举办相关的主题班会,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和座谈会等。

合理地使用生活化材料,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生物3(必修)》“体温调节”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知的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过发烧的经历吧!你们发烧时,为使体温降下来,家人采取过哪些措施呢?“盖上被子捂汗”“头上敷冰袋”“用酒精棉球擦额头和手”“用温水擦身体”……学生说出了很多种方法。我接着问:这些做法依据的原理是什么呢? “增加散热速度。”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刚才那些做法中,有没有与这一原理不符合的做法呢?”我追问。学生讨论后认为,盖上被子捂会阻碍散热。见时机成熟,我顺势指出:发烧时盖上被子捂一捂是很常见的降温方法,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发烧尤其在高烧时吃了退烧药后,盖被子捂汗不但不利于散热退烧,反而会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升得更高。婴幼儿体温调节机制很弱,汗腺不发达,通过“捂”不仅不能达到“发汗”的目的,反而会使体温继续上升而出现抽搐、惊厥甚至休克等危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适当减少或略微解开衣服,以增加体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让其充分散热。

《生物》教材里有许多关于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师合理地使用这些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生物1(必修)》“蛋白质”知识点时,我问学生,高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關键时期,应该怎样摄入蛋白质以满足机体的需求呢?很多学生认为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即可。我告诉他们,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迫切地期望得到答案。于是,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选择蛋白质食物,首先应考虑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如果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即使这种食物营养价值很高,也不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其次,要看食物中所含的氨基酸是否丰富,种类是否齐全,比例是否适当;第三,应考虑蛋白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效率,如乳类、蛋类、肉类、煮熟的豆类容易消化,吸收和利用效率高。最后,我强调:摄取营养不能仅仅考虑蛋白质,还应该考虑机体能量需求、其他营养素需求,只有这几个方面都合适,身体才能健康。

这种形式的营养健康教育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了他们正确的饮食习惯,让他们树立起了科学营养观。

猜你喜欢

细胞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DANDY CELLS潮细胞
潮细胞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